[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608(2007)11-0028-06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方针”的重大决策以来,到今天已接近30年了。近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经济面貌出现了世所公认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奋力拼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果,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成果。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促进我国不断取得巨大成就,也仍然存在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有待解决。这里仅对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和取得的成就作简要回顾,并对现阶段改革中需要重视研究解决的问题,作简略分析。 一、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 今天人们差不多都可以从自己的切身体验中感受到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和重要性:它是决定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和发展前途的重大举措,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1],是“……一场新的革命”[2];它解决了并且在不断解决着我国现阶段生产关系中那些严重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部分,解决了并且在不断解决着上层建筑中那些严重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性质和发展要求的部分,找到并形成了一条真正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客观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赋予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中国以新的动力、活力和创造力,并与时俱进,从而解放了被束缚的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和利用一切可以动员和利用的物质力量、智慧、潜力和优势,用于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和全面进步,使社会生产力飞跃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并且为社会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基础。 就经济方面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解决了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带根本性的问题。 第一,改变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完善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和生产关系的基础。我们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不断促进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这一点,任何时候都必须坚定不移,不能有丝毫动摇。但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总体生产力水平低,各地各部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是一下子能够改变的,公有制一统天下违背我国这种基本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必须对所有制结构进行改革和调整,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鼓励和支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首先是对农村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解散了人民公社,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农村经济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然后又转向城市,对以国有经济为中心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肯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得以确立。 这些年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以年平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及港澳台企业拥有的资本占全部资本的51.9%;个体私营经济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已占45%左右,加上外资经济,达65%左右。2005年,全国个体私营企业的就业人数达到1.022亿人,超过国有经济的就业人数(6488万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物质财富的增加,增加了就业,扩大了税收来源,满足了人民和社会发展多方面的需要,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同时,公有制经济的质量提高,结构改善,国有经济的支柱地位进一步增强。国有大型企业得到发展。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和关键行业居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关系全局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基础性物质产品以及科学技术和人才;它提供的利税一直占全国税利总额的60%以上,对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改革了经济管理高度集中的僵化模式,扩大了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过去我国国有经济的管理体制是学苏联的,特点是经济管理权限集中于中央,中央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地方和企业的任务是执行计划,按照计划规定的指标进行生产。企业的厂长、书记由上级任命,企业用的资金、设备、材料由计划调拨,职工由计划分配,产品由计划收购分配,产品价格由计划确定,企业实现的利润全部上交。计划每年要为企业颁发十几项乃至几十项指标,从产值、主要产品产量、材料来源、资金周转率、工人人数到上缴利润额,都订得死死的,只准执行和超额完成,不准更改。国家规定的一些指标又不是由一个领导机关统一下达,而是由许多部门分头下达。这些指标相互矛盾,没有综合平衡,弄得企业无所适从。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百废待兴,物资短缺,要满足人民的基本需要,集中主要力量进行重点基本建设,权限适当集中,进行计划建设,是完全必要的。每年一度的国家计划及五年计划对国家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年度计划和长远规划,今后也不可缺少。可是计划高度集中,包罗万象,不给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却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国家计划的任务是管全局,管大事,管平衡,管比例,不能事无巨细,连企业买一张桌子、盖一个厕所也管起来。我们的国家大,社会供求关系复杂多变,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纵横交错,由中央一个机构编成一个庞大的计划,统统包揽,让下面不折不扣地执行,是很难做好的。企业最了解市场,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具体经济运作规律。如果管得过死过细,必然会把企业的积极性管没了。计划指标一律是指令性指标,不是指导性指标,计划指标包罗万象,不分主次,贪大求全,总是订高指标,铺大摊子,似乎指标越高越好,项目越多越好,摊子越大越好,因此经常总是基本建设规模超过国力,不仅给企业完成计划带来困难,而且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地方计划与中央计划脱节。中央下达计划指标,地方可以另搞一套,全国几十盘棋一齐下,争项目,争投资,搞重复建设,盲目布点,从而给经济建设带来很多不应有的损失,且周而复始,成为难以克服的顽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