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一门艺术,当然也是一种产业,没有一定的物质支撑,再美妙的艺术之花也无以盛开。上世纪20年代先锋派的忽起忽落,在留下一大批经典范本的同时,也留下了电影开拓者弹尽粮绝、无以为继的慨叹。实际上艺术电影的困境也成了整个电影事业发展的瓶颈。翻看电影史,我们便会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艺术的革新推动了电影的发展。同时艺术电影也往往集中体现着民族的文化精髓和性格。① 德吕克“法国电影必须是法国的电影”的呼号,寄托着他通过电影弘扬法国文化的热望。因此为了推动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也为了更好地传承、表现中华文化,在市场化的今天,思考艺术电影的产业形态,建立必要的物质基础,应该成为中国电影人必须从事的课题。而考察欧美艺术电影,总结其资金的来源、展映途径等生存策略,无疑有助于我们反思自身,形成有本国特色的艺术电影产业。 在考察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艺术电影的概念作一个大致的描述。之所以说是“大致的描述”是因为“‘艺术电影’实在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模糊的概念”,[1] 不少学者曾经从电影文本、电影形式、电影的发行和放映等方面做出过不同的定义,莫衷一是而又各有其理。为了方便论述,本文以折中的态度对“艺术电影”定义如下:艺术电影即以表达导演自身的艺术体验为目的、注重影片艺术品格的电影。这类电影与已成模式的商业电影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们内容和形式上的主观性和实验性,也正因为这种先锋色彩使其很难进入主流的商业院线而主要在艺术院线发行、放映。 生存策略的考察 当代欧美艺术电影的生存面临着极大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好莱坞不断加快的全球营销步伐。好莱坞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成熟完善的影片营销理念,这一切使其快速地占据了欧洲各国电影市场的极大份额,甚至还控制了某些国家的电影发行、放映体系。二是那些素以盛产艺术电影而著称的国家为了挽救本国电影工业也不得不加大生产更符合当下大众消费口味的商业电影。如法国近年就制作出了《第五元素》、《卢浮魅影》、《秘密雇员》等票房颇高的商业电影。内外的双重夹击使得艺术电影的生存尤为艰难,它们如何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顽强生存?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无疑是当代欧美艺术电影的生存策略。 欧美艺术电影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支持,而政府的支持又表现在政策扶持和资金扶助两个方面。首先是政策扶持。1955年法国的一些影院经理和影评人发起成立了民间性质的电影组织“法国艺术与实验影院协会”(AFCAE),而该组织在1959年即在当时的文化部部长马尔罗的支持下获得了官方地位。可见法国政府对艺术电影的政策扶持是有传统的。1991年10月法国政府更颁布法令,对“艺术与实验影院”的定级标准及程式作出规定。法令要求“艺术与实验影院”应放映如下影片:1.拥有无可非议的品质但未能获得其该有的上座率的影片,2.属于电影领域探索性或发现型的影片,3.反映在法国鲜为人知的国家的影片,4.具有艺术或历史价值、特别是被列为“银幕经典”的重播影片,5.旨在革新电影艺术的短片。此外法令还规定了推荐影片的放映比例和获得定级的机构应该承担的艺术电影的推广责任(这一法令最后由AFCAE组织实施)[2]。这一法令的发布对法国艺术电影的发展无疑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是资金的扶助。欧洲各国不仅在政策上支持艺术电影而且在制作资金上也给予扶助。1995年梅杰政府为了扭转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推行的“自由贸易”政策所导致的本国电影市场萎缩的现状,“同意把国家发行彩票的一部分划拨以用作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艺术委员会主管的电影基金”。[3] 而“法国电影工业自1948年以来……享受一个特别财政资助系统,即在财政法中有一项特别支出款项:电影工业和音像节目工业财政资助账户。……法国电影资金扶持总额在90年代一直保持在12亿~17亿之间,为法国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乃至展映与促销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与保证”[4]。而其中更有1200万欧元是直接用于资助艺术影院的影片宣传推广和场所改造的[5]。 艺术院线(影院)对艺术电影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艺术院线与艺术电影有着紧密的联系,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专门放映艺术电影的“艺术电影院”,甚至对艺术电影的最初界定就来源于此。当今世界最大的也是经营得最好的艺术院线无疑是法国的“MK2”。由制片商马丁·卡米茨创办的“MK2”拥有58座影院,9500个座位。“MK2”不仅从事艺术电影的放映,还涉足艺术电影的发行工作,并以其出色的发行在法国众多发行公司中排名靠前。“MK2”等艺术院线(影院)对艺术电影的贡献主要是以下三点:第一,艺术院线(影院)为艺术电影的展映提供了场所,是艺术电影重要的发行、放映渠道和票房来源。近年“法国在商业片的虎踞龙盘之地能有800余个放映厅用于艺术和实验影片的放映,放映了约4000部次”[6]。这800余个放映厅无疑大多属于艺术院线(影院),而法国导演处女作70%的票房正是在艺术院线(影院)的放映中实现的。[7] 第二,艺术院线保证了艺术电影的艺术品格。艺术院线(影院)对影片的艺术品格是有严格要求的,它们不会为了商业利益而降低选片的艺术标准,在法国甚至有相关的政府法令对艺术院线(影院)的选片标准作出规定。从某种程度来说,艺术院线(影院)对影片艺术品格的要求无疑保证了艺术电影的艺术质量。第三,艺术院线(影院)对推广艺术电影、培养艺术电影观众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艺术院线(影院)经常开展艺术电影的展映和宣传活动,这无疑有利于艺术电影走向观众,提高观众的艺术品位,形成艺术电影观众群。 其他机构对艺术电影的生存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说的其他机构主要是指电视,当代欧美艺术电影的制作资金有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电影台。在英国,“越来越多的电视公司介入了电影制作,在整个90年代,四频道和BBC公司成为英国电影的主要赞助者”。[8] 而在法国,“1998年法国各大电视台对电影的投资几乎占到了总投资的40%”。[9] 电视台的加入无疑有利于解决艺术电影制作资金缺乏和发行、放映渠道不畅的问题。在此我们要特别指出的是“其他机构”也应该包括生产商业电影的主流电影制作体系,艺术电影制作者在与主流电影体系的利用与反利用中也会得到一些生存所必需的资源。我们以美国90年代以来的“独立电影”② 为例加以说明。美国独立电影与好莱坞主流商业电影体系的关系可以说是千丝万缕,“独立”仅仅是一个相对的称呼。90年代美国独立电影呈现鼎盛之势,这使得好莱坞大制片厂纷纷打出“独立电影牌”,以各种方式为独立电影提供资金,企图以此获得有潜力的影片和天才的电影导演。而独立电影导演们在积极利用这些资金的同时努力保持自身的艺术独立性,以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创作丰富、填补好莱坞大片的空白。这当然是一个双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