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者:邓启耀 中山大学人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采访者:谢勤亮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 采访地点: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视觉人类学实验室 [写在前面] 人类学的起步,与影像工具的诞生基本上处于同一时期。作为一个强调田野调查的学科,从现场临摹、摄影到拍摄电影,人类学已逐步把图像工具引入学术研究中,并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类学的学科特点和成长历程意味着不管是在田野调查中对非文字材料的收集、分析和处理并使之构成特定解释体系的“深描”,抑或是在影像工具的运用上,均能给当下的影像媒介提供丰厚的借鉴价值。 更重要的是,随着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视觉人类学作为一个分支诞生后,影像的意义不再仅仅停留于一种记录工具,同时更是一种与书写人类学迥异的,研究和解释视觉现象的角度与方法。对影像价值的重新界定以及人类学日趋“本文化”的转型,使得视觉人类学对置身剧烈变动的社会现实之中的影像媒介,还具有更深远的启示意义。 对邓启耀教授的采访,缘于笔者希冀从视觉人类学——一个以影像为基础手段来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的新兴学科——身上汲取某种学术养分,以使日益“强大”的影像媒介、日趋普及的影像工具能够更为均衡、平和地记录和反思人类的社会场景,不管是以整体、多元的史观来回望历史,抑或是多层次、宽领域地记录当下,均是如此。 谢勤亮(以下简称“谢”):邓老师,您多年来一直从事视觉人类学的研究和实践,能简单谈谈人们运用影像、图像进行叙录的历史源流吗? 邓启耀(以下简称“邓”):一般我们都比较注重有文字的历史,认为历史是有文字史,没有文字的时代即称之为所谓“史前”。但是,是不是只有文字记载的才是历史?肯定不是!比如岩画、陶器上的图样等等是用象征、比喻的方式来记录或传达一些信息的。前文字时代或现在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能说他们没有历史或是在“史”之前吗?所以当然也有无文字史。我认为,在口述和文字的时代之间应该有一个图像的时代。人类的历史除了文字传承,还有口头传承、图像传承等等。后来随着图像的符号化、抽象化,才出现了类似象形文字的东西,比如古代的甲骨文、纳西族的东巴文。 还有青铜器,我们大多仅仅把它当成古代文物看,但是对它叙事功能的探讨非常之少。其实,铸鼎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用具象的形式来作为某种契约。几个部落要达成一个协议,为示庄重,就要铸个鼎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刻上铭文,放在仲裁者面前。这相当于大家达成一个契约,把它记录下来,存之永久。这个过程不单单是文字的,还有图像、塑形的东西,综合地来完成一个契约的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马昌仪教授研究《山海经》图本,认为这些图本是中国古代以图叙事传统的一个重要体现。另外,现在很多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叙事传统是很特别的。他们用口述史、神话、史诗、歌谣等形式,口传声授地叙述自己的文化;用图像、塑形、体态等形式,言传身授地表达自己的文化。 到了现代,用影视的方式甚至用各种虚拟图像来形成一种表述或者叙事方式已经很普遍了。有些作品不用一个字也能看得懂。它有自己的视觉语言、有自己的视觉语法结构,有自己的符号系统。 谢:从岩画、绘画到后来的影视手段,一直到数字化时代下的动漫、FLASH,在以图叙事的功能上,彼此之间是否存在一些渊源、传承关系在里面? 邓:直接的关系不好说,但不管是用手指头去涂抹,用笔来描画,还是用针线缝绣,用电脑制作,其实都是用形象、用视觉图像的形式来完成一种表述。 动漫、FLASH、影像、广告等通过电视、网络甚至手机,在现代视觉媒体及传播中占有重要位置,对当代文化特别是流行文化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我的一个学生对正在形成的一种特殊群体做调查。这是一些动漫爱好者群体,即日语称呼的“御宅族”,日本学者将其定义为“没有内涵的动画和科幻迷”:他们沉迷于动漫或游戏,用虚拟的身份,在虚拟的社区生存和行动。他们表面上离群索居,成天躲在自己的电脑前或网吧里,但通过诸如“同人志”(以漫画创作为主的漫画社)、COSPLAY(以舞台走秀、还原动漫作品为主的角色扮演社团)、“私影组”(以拍摄角色扮演活动为主的动漫摄影社团)之类动漫社团,形成一种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亚文化边缘群体。他们靠QQ、MSN等进行联络和图文传播,甚至创造了专属的网络传播符号,再度将文字或标点符号“还原”为概念化的图像,在QQ和MSN上使用这些图示。这使我想起岩画和象形文字。在以图像或影像指事会意的功能上,“原始”和现代再度重合。它们彼此之间是否存在一些渊源、传承关系在里面?还真值得研究。 谢:文字与影像在记录历史、传达信息方面是否在功能上有所差异? 邓:对,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且是不能互相代替的。图像所能做的,文字可能做不了,或者说很难传神地表达,在某种程度上,图像那种不用翻译的特征更加突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图像基本能看出一个大概。文字能做的,特别是抽象思维,达到一种思辨层次时,图像是很难做得到的。所以各有长短,各有各自表达的领域。 谢:据我了解,影像在早期的人类学研究中是受到歧视的。能否介绍一下,影像在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中地位的变迁过程? 邓:影像在当前一些人类学从业人员中也是受到歧视的,这是把影像只作工具化理解的结果。人类学最初的确只是把影像当成一个辅助工具,下去调查的时候,带上一个照相机,把见到的拍下来。在照相机发明之前,人类学调查有一个基本技能,就是画画、绘图。到了一个现场之后,这个民族使用什么器具、人种是什么样的、住什么房子,都要画下来。有了照相机之后就方便得多了。后来又有了摄影机。在早期人类学调查中,即便只是把它们当成一个辅助工具,影像在有条件有水准的调查中也是被充分注意的。比如将影像工具较专业化地用在人类学调查中,就是从剑桥大学开始的,他们在托雷斯海峡做调查,同时拍摄纪录片。还有一些著名的人类学家(像米德和她的先生)拍了好多片子。一般人只注意到他们的论著,但对他们的影像作品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