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71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5X(2008)03-0007-08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作为世界上的第一经济强国,美国逐步地实现了向现代大众消费社会的过渡,完成了在资本主义框架之下一次社会转型。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向外扩张的步伐日益加快,能够体现出现代消费社会主要特性的文化产品随即大规模地输往国外,“美国化”的现象由此在大量消费这些产品的社会出现。可以说,一个国家与美国经济往来越频繁,“美国化”的程度就越高。因此,与美国经济关系比较密切的欧洲国家最先感到“美国化”的威胁。欧洲既是美国大众文化产品制造商和销售商最为关注的庞大市场,也成为全球“美国化”的第一块试验场所。在美国大众文化产品中,电影是传播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好莱坞崛起之前,欧洲很多人就提出了欧洲社会的“美国化”问题,表明对美国物质文化对欧洲生活方式产生冲击的担忧。好莱坞的扩张把这种担忧一步步地变成了现实,致使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经历了“美国化”的第一次高潮。好莱坞在欧洲的扩张本是一种商业行为,但在传播美国生活方式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这种作用的历史考察可以对所谓全球“美国化”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美国电影业的崛起 电影的出现是大众娱乐领域的一场革命。美国尽管是最早拍摄电影的国家之一,但在初期的电影业上并不具有优势。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和意大利是电影生产大国,在电影出口上通常超过美国。法国在制造电影新设备和发展新的电影技巧上甚至走在美国的前面。在20世纪最初的10年,欧洲在电影制作上的创新大大高于美国,如法国早期电影大师乔治·梅列斯利用了电影的幻觉效果,开科幻电影之先河。马克斯·林德创作了无声电影滑稽人物形象,是20世纪初在法国形成的滑稽喜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制作技术,再加上有一大批致力于电影事业的专门人才,欧洲一些国家拍摄的电影一度风靡欧美,领先世界。直到1908年,在纽约放映的电影中,有将近一半从欧洲进口,尤其是法国电影在美国市场上更处于“独领风骚”的地位。从1906年至1913年,法国控制了世界电影。法国最主要的制片公司帕泰在1908年控制了世界电影生意的三分之一。1912年罗马尼亚的电影发行量,法国影片占70.7%,美国影片占16.4%,意大利影片占10.1%①。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的赫尔本·巴克的研究成果表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电影公司制作了绝大多数在欧洲放映的影片。在一些年代,美国上映的电影大多数也由它们供给②。不过,对欧洲电影业来说,这种好景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随着好莱坞的崛起,美国电影业借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客观环境,很快就成为世界电影市场上的“无冕之王”。 纽约和芝加哥是美国最早的电影制作中心,这两个城市人口集中,任何娱乐形式都能在这里发现很大的市场,更何况对普通公众具有更大吸引力的电影。其实,电影的出现首先与广大下层人士打发闲暇时间息息相关。这些集中在大城市。因此,就电影业的发展而言,大城市无疑潜力很大,但大城市对电影的拍摄也存在着很大的限制,尤其是较高的成本对刚刚起步的电影业来说显然是个很重的负担。此外,中小电影公司和独立制片人还不得不面对电影专利公司的高额分成和课税。因此,一些电影制作厂商开始考虑,电影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城市,但电影的制作过程可以移往他处。1907年,他们逐渐向经济上正在突飞猛进的美国西海岸迁移。对他们来说,西海岸的“主要吸引力是气候温和,阳光明媚,外景丰富,从沙漠到高山,从海滩到城市,所有这些都很容易得到”③。他们选中了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郊外的好莱坞,这里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既远离大城市的喧嚣,又可避开电影专利公司的控制,可以自由而独立的发展。1911年,第一个电影制片厂建成投产,此后洛杉矶逐渐发展成为仅次于纽约的第二大电影制作中心。1915年,环球影城在好莱坞隆重开张,一些小电影公司和独立制片人纷纷加盟。此时,好莱坞制作的电影量已跃升为全国的80%。随着美国电影业的崛起,好莱坞在人们的脑海中逐渐地失去了地理上的意义,而成为美国电影国际化的象征。好莱坞在国际上能够取得这样一种地位,与美国内外有利的环境密切相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是其飞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美国电影业在好莱坞安营扎寨之后立即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竞争力,很快控制了国内的电影市场,如1915年马萨诸塞州的伊普斯威奇是一个拥有6000人的城市,每周观看电影的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1913年某一天的调查显示,辛辛那提拥有100299人,当日观看电影者占该市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还多。在辛辛那提和密苏里的堪萨斯市,1912年每周观看电影者超过了两市的人口总和。美国斯蒂芬斯学院历史学教授艾伦·哈维格由此得出结论,在20世纪前10年东西部的大小城市,电影拥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对社会的娱乐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④。美国学者理查德·佩尔斯分析了好莱坞迅速崛起的原因。首先,美国国内数目庞大的观众使美国电影公司在把目光转向国际市场之前就能在一部电影上捞回制作成本,并赚取相当可观的利润。其次,这些电影公司在海外花费更低的租赁费,以比其欧洲竞争对手更低的价格出售影片。第三,通过“买片花”、对进口的外国影片征收关税以及其他歧视性措施,好莱坞有效地保护了国内市场,抵制了欧洲电影制作公司的“入侵”。第四,美国电影公司采取了在国内其他重要行业已获得成功的“装配线”技术,与他们的雇员签订了长期合同,使它们的产品标准化,通过明星制创造“品牌”,并对各自的电影发行网实行严格的控制。最后,相关的公司分享好莱坞的利润,如柯达公司生产了全球电影公司使用的75%的胶片,西部电力公司制造了有声电影所需要的大多数设备。佩尔斯还特别强调,赚取更多利润的商业目的是美国电影业大踏步迈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动力。“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保证了好莱坞及其子公司将维持繁荣和强大”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