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赎罪》是有“电影奇才”之称的英国导演乔·怀特执导的一部影片,在2008年年初各大电影节上大放异彩,先是在第65届金球奖获得了剧情类最佳影片与最佳原创音乐两项大奖。2月10日又在素有英国“奥斯卡”之称的英国电影学院奖中获得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布景设计奖。并斩获第8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配乐奖。更有人将这部电影称之为“完美的原著衍生出完美的电影”。影片取得的艺术成就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它的独特叙事策略,导演采用多人称与多视点叙事方式,叙事线索双线并进,采用段块式与心理式结构相结合的叙事结构,叙事手法更是驳杂多样,使影片在叙事上呈现出“杂糅中见调和”的特点。 一、叙事人称与视点:多人称与多视点叙事 站在叙事学的角度来看,“讲述”(呈现)一个故事,意味着架构一个可供观看或阅读的本文。而要构筑一个本文,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谁来讲述故事?“叙事人”是每个叙事本文所不可或缺的。就影片而言,镜头“话语”的组织、本文时间畸变的处理、时间信息范围的框定、人物形象的刻画等无不受影片“叙事人”的“声音”的制约与导引。① “人称与视点”是电影人称最富于活力的叙事功能,人称是本文叙事主体的定位,不同的人称构筑起整体结构意义上的叙述角度,确立了不同的叙事视野与范围。视点则是影片本文结构运作的具体切入度,不同的视点构造出不同的叙述层次,形成多种多样的叙事叙述焦点。叙事人的人称与叙事视点的设置与变化都影响影片故事的讲述。 《赎罪》在叙事人称与视点上是较为复杂的,影片采用了的是第三人称“他”者叙述与第一人称“我”者叙述相结合的多人称和多视点叙事方式,并且这种第一人称“我”并非局限在剧中某一个人物身上,而是根据叙事需要不断发生叙事视点的转换。 作为第三人称“他”者叙述,这是一种全知全能的叙述角度,叙事者对正在叙述的故事中的人物、事件采取了一种中立的态度,叙事完全由电影的“呈现”系统:镜头——影像来实施,叙事视点也相应采用的是摄影机的视点,一个彻底的旁观者、局外人的视点,是观众自己的视点,在这里,“摄影机最终成了一名旁观者,也仅仅是一名旁观者。”② 这样一种叙述人称与视角贯穿《赎罪》始终,不管是表现布里奥尼因为误会和嫉妒的情绪将罗比送进监狱,还是表现罗比在二战期间的经历,抑或表现布里奥尼在二战期间做护士来减轻良心的罪责感,还是最后布里奥尼接受记者采访谈起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赎罪》,这些故事段落采用的均是第三人称“他”者叙述的叙事人称和视点,叙事完全是由电影自身的镜头和影像实施,从而能完整客观全面地“呈现”了事件的全过程。它虽然呈现一切,但却极力消解作为提供观照视角的自身的存在,让观众以为自己在观看事物、了解事件、窥视人物,从而最大限度产生“现实幻觉认同”。 但导演在用第三人称他者叙述客观表现这一切的时候,又穿插使用了第一人称“我”者叙述,并且根据叙事的需要而灵活变换叙述人称和视点。“我”在影片中并非唯一的、专属的。 第一人称“我者叙述”意味着影片的视角是以某一个人格化的角色(主人公、次要人物、或特殊人物——画外的“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梦为立足点。在影片前半部分,“我”的视点就在布里奥尼、罗比之间不断转换。当布里奥尼排练话剧不成然后百无聊赖走到窗前,结果看到花园水塘边她的姐姐西西莉亚宽衣解带,跳进水池而后湿漉漉的近乎赤身裸体地站在罗比面前这一幕,而这一幕是主观视点,代表着布里奥尼眼中的景象,这种景象在一个早熟敏感而又阴沉的13岁少女眼中便具有了一番迥然不同的意味。紧接着,导演又运用第三人称他者视点客观呈现了西西莉亚为何在罗比面前宽衣湿身的前因后果。在这里,导演将第三人称“他”者叙述与第一人称“我”者叙述转换,一方面让观众清楚了解真相,另一方面赋予布里奥尼特定的叙事视点,造成了她认为姐姐西西莉亚和管家的儿子罗比有不可告人的奸情的误会,从而为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紧接着,又一个第三人称“他”者叙述与第一人称“我”者叙述的转换。当罗比将道歉信交给布里奥尼让其转交给西西莉亚时,望着布里奥尼奔跑的背影他突然想起自己装错了信,将那封信手涂鸦充满色情意味的信错交给了布里奥尼,随后顺着罗比的主观视点镜头推向遗忘在桌上那封真正的言辞恳切道歉信。这次叙事视点的转换,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的原委,也为后来布里奥尼在私拆信件后误认罗比是色魔、虐待狂提供了合情合理的依据,从而导致情节环环相扣地发展。 第三次视点的转换是在罗比来西西莉亚家做客的过程中。影片先是以布里奥尼的视点来叙述事件,当她看到遗落在地毯上的姐姐的发卡时,她循着灯光来到书房,发现布里奥尼与姐姐扭结在一起,在她的眼中,姐姐双臂被按在书柜上的景象犹如耶稣被痛苦地钉在十字架上,扭曲可怖,痛苦万状,所以在她眼中,姐姐是被侵犯了,这更加重了她对罗比“性虐狂”的判断,随后镜头又以第三人称视点向观众呈现了真相,那不过是情人间的缠绵温存。而正是这种主观视点下的误会,才导致她当劳拉是夜遭到不明人强奸时她想当然的认为是罗比所为,并直接造成罗比蒙冤入狱。导演在三个地方用了双视角叙述同一件事的方式,先是第一人称“我”眼里看到的,然后予以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客观呈现,从而说明误会的缘由,在影片第一部分导演正是通过镜头视点在第三和第一人称、在客观视点和主观镜头下的不断转换下,才导致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急转直下但却合情合理,情节环环相扣但又真实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