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中国民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部好的电视剧,一个电视热门节目,可以牵动全国,媒体也会一窝蜂扑向那些借着节目一夜成名的“幸运儿”,形成空前盛况。2007年,不出意外,湖南卫视借着“超级女声”强势推出的“超级男声”节目在开播前便经受了“考验”,广电主管部门明令“超级男声”节目不得用这个容易产生联想的名称。受到更多播映规定束缚的“快乐男声”没有形成前两年“超级女声”那样的壮观景象。更让选秀节目制作者感觉到“寒意”的是重庆卫视新栏目“第一次心动”因为评委和选手的出位表现被主管部门直接叫停。2006年名动天下的“百家讲坛”节目也因各种因素陷入低谷。2007年,中国荧屏再次呈现出“剧行天下”的传统局面。 “电视剧是一次过的艺术”①。一年365天,从中央一套、八套到各省级卫视,还有林立的城市电视台,播映的电视剧高达13840集(2006年)。在岁末上海东方卫视举行的“剧变中国——中国电视剧改革开放30年”高层论坛上,导演尤小刚认为:这么高的电视剧产量是一种资源浪费,产量远远超出了播映需求。的确,一年近400部的连续剧在提供给观众无比丰富的电视大餐的同时,也引来强烈批评。一些投资数以亿计的电视剧在荧屏上一晃而过,没有产生一点影响。像《神雕侠侣》、《碧血剑》等剧那样拍摄时大动干戈破坏了九寨沟、雁荡山等自然保护区环境的陋习更是令电视剧产业蒙羞。幸运的是,瑕不掩瑜,每年总会有几部精品剧让观众喜爱,闲暇之余常议常新,成为日常生活的处事原则和仿效方式,剧中人物也像生活中的亲朋好友,不时被提起,被念叨。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最早进入市场的中国电视剧,深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契合“艺术与时代共发展”的客观规律。2007年,一个令人振奋的年头:香港回归十周年、奥运倒计时、十七大、“嫦娥登月”……众多利好因素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股市空前活跃……随之,环境恶化,物价上涨,房价翻番……现实的诸多无奈,民众心中的挫折感、失落、焦灼情绪越来越强,呈现出较为一致的社会心理。再也不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武林外传》那激情洋溢、轻松闲适的年份,这一年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决定了电视剧生产/播映/接受过程的鲜明变化。
历史剧、苦情剧、励志剧三分天下 1.题材纷纷撞车而不减收视热情的历史剧 一季度的《卧薪尝胆》、《大明王朝1566》、《贞观长歌》、《贞观之治》;二季度的《金婚》、《亲兄热弟》,三季度的《士兵突击》,四季度的《奋斗》、《双面胶》。上述各剧的热播构成了2007年电视剧的收视亮点②。 历史剧是中国电视剧类型中发展最早,也是最成熟的类型。中国文化素有的史鉴传统,赋予历史现实的指导意义,而正史/野史/轶事混杂的局面也使得所谓的“历史”成为传奇。历史剧往往剧情起伏有致、高潮迭起、枝节横生、有波澜有巧合,造成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的接受心态,还有强烈的现实影射性。例如历史剧《雍正传奇》明显和现实中朱镕基总理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形成了呼应,而《走向共和》一剧又是一部试图对清史作出全新解释,对李鸿章等历史人物进行重新评价的电视剧,其对历史人物另有评论的创作意图有着很强的冲击性,于是,在上述两剧播出前后引起了激烈争论,并直接受到高层的重视③。 国产历史剧往往场面宏大、布景华丽、角色众多,充分利用了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优势。对历史人物内心的了解、对特定历史时期各种势力的细细剖析,对刀光剑影的再现更是中国电视剧创作者的强项。
2007年的历史剧不约而同指向了两个历史人物,勾践、唐太宗,形成了电视剧创作中最忌讳的“题材撞车”现象。陈道明、胡军主演的《卧薪尝胆》和陈宝国、尤勇、鲍国安主演的《越王勾践》都将目光投向了春秋战国“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勾践。值得称道的是,前剧侧重表现勾践的忍辱负重,塑造了一代枭雄的形象;后者侧重表现伍子胥、伯噽之间的忠奸冲突,范蠡和文种的谋略,两剧各有所长,相得益彰。同样,《贞观之治》、《贞观长歌》两部撞车剧,情节竟然也没有重合之处,但也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这个现象体现了历史人物/历史传奇在民众中的深厚基础和历史剧创作的相对成熟。同期出现的《康熙秘史》、《大明王朝1566》两剧的影响力就稍逊一筹。一方面“清宫戏”的流行已是2003年间的事,期间,推出的十余部围绕着“权谋”和“情爱”主题的作品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倦;另一方面,明朝海瑞和权臣的忠奸之斗显然也缺乏一些必要的“情变”调料,欠缺了可视性。但是,历史剧给大众提供的太多想像空间,太多悬念和高潮,使得观众在获得审美愉悦同时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更“现实”的理解,它无疑是电视剧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