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今,人们对于传统电影的生存已经有种种怀疑的说辞,但无疑,电影依然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典型代表,依然在向上爬升,依然有看得见的良好的发展前景。100多年的电影文化建设,也派生出评价评奖的电影节文化。历数全世界,有不胜枚举的各种样式的大大小小电影节,但无论是九大国际电影节戛纳、威尼斯、柏林电影节等,还是所谓美国国内电影评奖却有世界影响的奥斯卡,都难以兼顾学术评价的延展性和专一群体对象的坚定性。于是,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来谈论关于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价值意义。 一、构想诞生 时光流转竟然在倏忽之间就飘忽过去16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也已经和岁月一起荡过了16个年头。有15届称谓的大学生电影节,的确运行了16年。从1993年开创设立,中间因为“非典”而必须停办一次,到2008年春天已经举行了15届。一个在国内电影节中受众最多、评奖队伍最大、学历最高、学术文化活动最为丰富的电影节,就在历史沉积中,伴随中国电影的起伏颠簸而生存壮大。作为创立者成员和始终伴随其成长的组织者之一,深深感受到大学生电影节和中国电影发展的的密切牵连关系,也亲历着大学生电影节的发展壮大,她已经成了和我从事艺术教育事业几乎一样多的岁月。在过去每一个电影节举行的时候,我们都一再经历欣欣然投入、快快乐乐观赏、紧紧张张筹资、走马灯研讨评奖等样的丰富日子。在记忆深处冒出的岁月留影,有无尽的美丽风景,也有猝不及防的风沙吹拂,星星点点中都是年轮的印痕。人生几分之一的岁月居然都和大学生电影节联系在一起,这其中感受到的酸甜苦辣几乎难以言表。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是北京师范大学影视学科创立起来的节庆文化活动。1993年是大学生电影节初创的起始点,那时北京师范大学影视学科刚刚建立,学科起步、专业初建,招生才开始,一切都处在新鲜的境地中,但完满对于发展中国影视事业的热情却升腾不已。学科带头人黄会林老师领衔组建并带领我们几个年轻老师,和刚刚建立起来多少还血气方刚的影视学科,遇到如何寻找切入点的问题。需要把学科立足点建立在新的学术基点上,把学院气质、学术研究、和校园学术品质的独特性发挥出来,是老师们的共同认识。那时青春热情被无限的前景激荡得朝气勃勃,和谐的人际关系更为学科初创的年轻人铺垫了进取的背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成天陷入在超常规的发展热情中不可自拔。应该建立一个立足大学又面向社会的电影节——大学生电影节!于是,有一天,在李志田老师家,尹鸿老师、李志田老师和我共三人,与相约而来的《大学生杂志社》的一个编辑,四人构成了拟建大学生电影节的创意班子。我们从大学生电影节为什么要做,什么时间做这样的宏观意义话题探讨开始,到怎么做,如何入手,和谁合作,如何迈开第一步等等操作层面的话题,都做了年轻人异想天开的研讨。谁也没有想到,一点火花的迸发,就促成了现在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品牌。一个具有新鲜特色的新型大学生电影节就是在一个老师家里诞生的,就在年轻人的热情中发出光芒!很久以后,在这个组合逐渐离散后,我依然怀念那样的时光和那些老师们。创造事业的智慧实在是激情催发的,无私的事业期望促成了一个新鲜事物的诞生,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无私的投身。积极、热情、无私、团结合作,是艺术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造就大学生电影节构想出发点在哪里?回想起来,大学生电影节最为重要的策划要点是目标独特性。 其一,时间中的理念。我们最初就确立大学生电影节必须一年一度持续举行,因为每一个年度的影片有某种时序中的可比性,我们期望把电影节作为促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运,每一年份都能有一个让学生参与的机会,逐渐发展坚持不懈。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把电影节当成了一项事业,把电影节做成一种包括评奖而不仅是评奖的文化盛会。这一理念根基于学术活动的连续性和约会意识,在每一个年度召唤大学生期待并实现对于中国电影的奔赴热情。所以,即便在后来国家评奖的时间变化调整潮流中,我们也没有改变一年一度举办的初衷,而这事实上造就了近年来只有大学生电影节是按时举行、一年一办、持续不变的品牌效能。 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时间设置,是确立在每一年度上半年举行电影节,初步设定在五月四日青年节前。尹鸿老师倡导的这一理念获得大家共鸣,因为这一时间概念,既包含了大学生电影节是青年人的节日、要吸引他们关注的期望,更主要是想把大学生电影节的学术活动和电影评奖作为每一个年度国内第一个电影节庆和评奖活动,由此影响随后举办的国内国外的电影评奖。现在看来,这一设想何其清晰的意图,也何其宏阔的气度!只有年轻的心灵才能够无所羁绊地畅想高端。事实证明,大学生电影节作为每一个年度最早的电影节庆活动和第一个评奖,胜出奖项得主在以后的国内电影奖和国际电影奖中都多有收获。 此外,从一开始,我们就认定创立大学生电影节,重要的目标是把她建设成为沟通大学校园和电影界的重要桥梁,让有文化的大学生群体参与电影创作、评奖,为中国电影提高文化品质出力,培养今后电影市场的主要观赏者甚至参与者,也让电影界改变孤芳自赏忽略年轻人这一最热诚观众的局面。由于长期以来,对于电影首先是青年观众的认识不足,教化和训诫的味道过于强化,丧失了青年人的亲近感。而大学生群体理应是电影最为忠诚的观众群体,既是当下对电影最有余暇和喜好的观众,也是将来影响市场的观众群,忽略他们其实就是忽视眼前利益和电影的未来。在当时,文化青年人的疏离使得中国电影不甚景气状况日渐明显。大家一致认为这一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而电影文化没有大学生为代表的文化群落的参与肯定是难以持续下去的。只有更为积极地促发大学生关注中国电影,参与电影观赏和电影创作,中国电影的长效发展机制才能实现。所以,大学生电影节不做则已,做就要在理念上明确为大学生参与中国电影服务,为扩大大学生群体关心爱护中国本土电影提供机会。而更大的任务其实在于为孤芳自赏的电影界扩开面向校园和年轻人的大门,让电影创作者增加和大学校园的交流,看到其实电影的知音在校园,在大学生群体之中。事实也证明,大学生电影节的确成为举办时是校园内外轰轰烈烈的电影节庆活动,举办中使电影人士感受到大学生的热情支持的重要意义,举办后让许多大学生离开校园还津津乐道于参与时光的美好记忆。毫不夸张地说,大学生电影节在中国电影最为艰难的时候,矢志不渝地支持中国电影发展,一直推动着中国电影和年轻群体的血肉联系。在21世纪中国电影走上蓬勃发展的大势中时,不能忘记大学生电影节所起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