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读解巴赞的著名文集《电影是什么?》,或许首先要解读巴赞是什么?要理解巴赞是什么?关键在于读解巴赞的电影文化人格的核心是什么?如果说人格主义哲学关注的世界本原是人格,人格是哲学的真正对象和一切哲学问题的核心,那么对于巴赞而言,电影人格主义关注的是影像世界的本质真实和文化人格的本质真实。巴赞不仅是电影批评家,更是二战后西方最重要的电影美学家和思想家,他是法国《电影手册》杂志创办人,被誉为法国“新浪潮电影之父”和“精神领袖”,从“1945年到1950年间,他改变了电影批评的风貌”。(波德维尔语) 15年与17000页影评 安德烈·巴赞(André Bazin)1918年4月18日诞辰于法国西北部昂热(Angers),1958年11月11日逝世于巴黎郊外马恩河畔诺让(Nogent-sur-Marne),当时他正在撰写《让·雷诺阿》①。他在短暂的40年生命历程中,仅有15年时间②撰写电影评论。然而,英国电影学者柯林·迈凯布在准备将巴赞的作品结集出版时却惊人地发现:“他总共写出了大约17000页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影评。如果人们还想了解巴赞对他的计划和他的每一位观众是多么的负责任,那么我们这里还有一个发现:巴赞去世时没有留下一页草稿,没有一篇未发表的文章,也没有未写完的作品注解——他的所有知识都被源源不断地用在了他始终不移的目标上,支撑着他从每日评论到回顾述评再到普遍意义上的审美思考。”③ 我们应该看到,从1943到1948年,巴赞几乎是独自一人肩负起了振兴法国电影文化的重任,从法国到摩洛哥到德国,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写作、组织活动和演讲中。从1940年代末他就开始不断生病,先是得了结核,然后患上白血病,并且最终因此而辞世。在21世纪的文化史上,很难再找到一个像他这样富有魅力而又令人同情的人物,巴赞拖着虚弱的病体笔耕不辍的形象,如同“一株思考的芦苇”(帕斯卡尔语),他耗尽毕生精力和转瞬即逝的生命书写电影批评文章,并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他的思想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这恐怕也难有人企及。 更为难得和奇特的是,在电影批评史上很少有人能像巴赞那样,在“每一部新电影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出一个完整的电影观点的能力”(雷乃语),将影片的细节、影片的独特性、演员的表演、人物的个性、镜头的处理,甚至各种道具的运用、象征意义、基础理论依据等与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哲学、人类学、考古学、宗教神学甚至化学联系在一起,对电影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内在人文结构井然有序,潜在话语远远超出电影书写的常规概念,从而开创了电影批评的奇迹,至今无人取代。 安德烈·巴赞最初写作于1943年的《电影的再发现》、《为现实主义美学辩护》等八篇文章收录在他的文集《沦陷与抵抗时期的电影》(第35—82页)。仅仅在《电影手册》上,他撰写发表了116篇文章。巴赞特别强调指出“在通俗艺术和视觉艺术中,电影的诞生是最为重要的事件”,并论述了电影这种新现实主义与观众的关系。从1944年开始,巴赞智慧地发现并定下目标:“这使他将所有竞争者甩在身后。他决心成为一个全新型的、真正的电影评论家。”④ 对巴赞来说,做一个真正合格的评论家的文化准备和任务异常明确:“从哲学、心理学等尽可能广泛的角度考察电影;从尽可能多的方面(经济、政治、社会、技术、历史等)理解电影;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评论家应拥有丰富而精确的语汇……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风格……他的表述已能驾御那些最复杂的哲学悖论和类比推理,他那具有直接隐喻风格的行文使他的表述熠熠生辉,同时又不露半点人为痕迹。”⑤ 如果将巴赞仅仅看作电影批评家,确实难以准确地概括他。透过他影评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巴赞将自己独特的生命本体意识连接到了20世纪的文化坐标之上,俨然是一位天主教圣徒和人格主义哲学实践者。他用优质的文化人格考察电影,力图在“电影的完整神话”时空内探求人与宇宙之间的神秘关系和“意义”。蓝色的精神河流中流淌的是人类电影神话原型和文化灵魂本质所在,他似乎叩开了这扇通向人类理性王国和精神文明的神秘之门。 巴赞文集与巴赞研究 1958-1961年,法国陆续出版了四卷本《电影是什么?》(Qu'est-ce que le cinéma?),每一卷均有副标题,第一卷为《本体与语言》(Ontologie et langage),第二卷为《电影与其他艺术》(Le Cinéma et les autres arts),第三卷为《电影与社会学》(Cinéma et sociologie),第四卷为《真实美学:新现实主义》(Une Esthétique de la réalité:le néoréalime)。 此外,巴赞的第一本专著《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出版于1950年,他自己撰写或他逝世后经他人编辑出版的大师评传或文集包括:《让·雷诺阿》(Jean Renoir)、《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从解放到新浪潮的法国电影(1945-1958)》(Le Cinéma fran
ais de la libération à la nouvelle vague,1945-1958)、《残酷电影:从布努埃尔到希区柯克》(英文版书名The Cinema of Cruelty; From Bu uel to Hitchcock; 法文版书名Le Cinéma de la cruauté:Erich von Stroheim,Carl Th.Dreyer,Preston Sturges,Luis Bu
uel)、《作者论》(La Politique des auteurs),《沦陷与抵抗时期电影》(Le Cinéma de l'Occupation et de la Résis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