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香港一直 就有贺岁片的传统,像80年代末以来的《大富之家》、《富贵兵团》等,这些贺岁片 的出现活跃了香港影坛的气氛,成为电影观众年末的一道文化大餐。 内地观众接触的第一部贺岁片是香港的成龙电影《红番区》,该片于1995年在全球华人居住区同步上映,创造了9500多万元的票房收入。成龙贺岁片的引进让内地电影观众第一次接触到了贺岁片,而它的票房大捷也让对票房低迷倍感困惑中的内地电影人看到了国产商业片的一种新的发展思路,为内地影人打造自己的贺岁片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板。 国产贺岁片的应运而生(1995—1997) 在成功运作完成龙的《红番区》、《白金龙》之后,时任北京紫禁城影业总经理的张和平产生了筹拍国产贺岁片的想法。当时贺岁片的发起人张和平等人在接触了冯小刚《甲方乙方》的电影剧本之后,感觉该剧本具备内地贺岁片的基本要求:喜剧风格、皆大欢喜的团圆结局、笑料充分。这与我国观众长期以来的观影期待是一做的,如果再起用大腕明星主演,影片的票房前景十分值得期待。 接下来的剧本修改过程十分漫长,先后进行了8次剧本讨论和11次修改,并专门邀请影院经理参与其中,根据观众的口味提出修改意见。在多次修改以后,剧本变成了现在这样不以流畅叙事见长而是集锦小品式的板块结构。随后的拍摄过程很顺利,影片总投资400多万,最后票房收入达到了3000多万元。票房奇迹发生在北京,北京的票房达到了1150万,按照片方拿38%到,40%的分账比例,影片投资成本仅此一地就全部回收。在票房分布上该片的南北差异显著。《甲方乙方》在演职人员薪酬方面实行的是“捆绑式计酬”,每人的报酬分为固定、捆绑两部分,任选两者比例。《甲方乙方》在票房和口碑上的双重成功初步奠定了冯小刚作为中国第一贺岁导演的地位,也奠定了贺岁片发展的基础,贺岁片时代的大幕渐渐拉开。 小制作喜剧片的纷纷涌进与冯氏贺岁片的独领风骚(1998—2001) 《甲方乙方》这一市场案例的成功运作验证了内地贺岁片发起人的先见之明,宣告了贺岁片这一文艺样式经由内地化改造后同样能够引起观众的广泛认可。在接下来三、四年当中,贺岁片片种以喜庆热闹的喜剧片居多。在市场反响上,除了冯小刚影片依然创造数千万的票房佳绩外,其它许多冠以贺岁标签的喜剧片在票房上则相对低—个层次。在几年的培育发展之后,国产贺岁片也开始和春节晚会一样成为岁末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1998年,由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等单位投资、冯小刚编剧并执导的第二部贺岁片《不见不散》杀入贺岁档,影片仍然坚持《甲方乙方》式的冯氏幽默风格。葛优与徐帆演活了一对在美国打拼的欢喜冤家,影片全部在美国取景,带有典型的异域风情,并坚持了大团圆的结局。在发行上,北京紫禁城影业与大部分省市公司签约预留了黄金档期,而且紫禁城还制定了全国大面积分账、个别省份签订保底合同的发行方案。 当年先后有五六部投资几百万的小制作喜剧片与《不见不散》一起抢滩贺岁市场。在这其中,杨亚洲执导了由冯巩主演、群星加盟的《没事偷着乐》。由吴倩莲、陈小春等主演的《春风得意梅龙镇》则是一部专门带有上海地方情调的贺岁片。农村喜剧片《男妇女主任》有着浓郁的东北乡土气息和一系列的喜闹场景,在片中担当主演的是国内著名笑星赵本山和宋丹丹。此外,《好汉三条半》是一部反映预备役兵生活的喜剧片,由陈佩斯、温兆伦、昊辰君等明星主演,带有十分夸张的闹喜剧特点。四川方言喜剧《百万彩票》、儿童环保影片《兔儿爷》也将目光定在了当年的贺岁档。从票房上看,冯小刚的《不见不散》创下了4000万的票房收入,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没事偷着乐》也凭借900万的票房成为贺岁片中的佼佼者,而其它贺岁片尽管使出了浑身解数,却由于制作上还不够精致,对观众的观影心理以及市场运行都缺乏准确把握无奈铩羽而归。 与上一年你方唱罢我登场、多部影片齐贺岁的情况不同,1999年的贺岁片市场略显静寂。许多贺岁片在1998年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遭遇让电影人对贺岁片的认识变得更为理性,不是任意一部影片贴上了贺岁的标签就意味着高票房,也不是只要一味追求热闹滑稽就能拉动观众进入影院。所以该年只有冯小刚的《没完没了》以及《给您道喜了》、《相约2000年》等几部贺岁片面世。《没完没了》是冯小刚的第三部贺岁片,前三部贺岁片确立了冯小刚前期的喜剧叙事模式,也有效地培养起内地观众每到年底期盼贺岁片的电影消费习惯。在时间上,《没完没了》几乎独占了元旦前后20多天的黄金档期,所以尽管该片的口碑较冯小刚之前的两部有一定差距,但仍赚取了3500万的票房。此外的几部贺岁片与《没完没了》相比可谓实力悬殊,而且在宣传造势上都显得远远不够。其中,由上海永乐电影电视集团公司拍摄出品、陈小春、周杰等明星主演的《相约2000年》是一部以新世纪千禧年为题材的贺岁电影。而喜剧片《给您道喜了》尽管集合了上百名演艺明星,但最后票房并不理想,这也表明单纯依靠明星人气而不在剧作上下工夫同样难以得到观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