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当下主流电影的关注是近年来中国电影界一直没有中断的重要研究课题。中国电影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还没有一种电影理论能够解释当下中国复杂的电影现象。中国电影徘徊在主旋律电影、类型化商业电影和新主流电影之间,始终没有明确中国电影的主流方向,导致了中国电影在创作上、发行上和观众定位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鉴于这种现状,第六期“电影学博士论坛”将中心论题定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主流电影研究”,我们试图或者期望能够建构一个合理的中国主流电影模式,为当下的中国电影走出困境摸索出一条出路。 论坛于2007年10月13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中心隆重举行。主办方负责人《当代电影》杂志社主编张建勇和刘书亮同时到会,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桂青山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的宋家玲、胡克、周月亮教授等电影学博导作为点评专家团到场点评。另外《当代电影》编辑部主任张文燕、Mtime电影时光网的特约编辑李镇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和留学法国的电影学博士生共约50人参加了论坛。 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21篇,有18位博士生进行了主题发言,到会的各地博士生针对主题发言进行了自由讨论和辩论,专家们对同学们的观点和看法进行了点评,并阐释了自己的观点。会场气氛活跃,思维碰撞频繁,充分展现了“博士论坛”活泼敏锐而又严谨求实的学术特点。 主流电影概念的宏观描述、界定和辨析 国内关于主流电影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作为中国核心学术刊物的《当代电影》,近年来就发表了不少关于国产主流电影研究的学术论文。但这些学术论文中关于主流电影的研究大多还处于比较模糊、比较泛化的状态。北京师范大学的刘藩在论文中对这一现象进行了陈述:国内相关的主流电影研究有唐科、尹鸿、邓光辉、饶曙光等人的“新主流”电影研究,贾磊磊的“主流电影”研究,郝建的“主导”电影研究。“新主流”和“主流电影”相关研究的可借鉴之处在于论证了主旋律和类型片可以互相借重,互相成就,“主导电影”的研究的可借鉴之处在于指出了国家主导的电影和观众认可的主流电影的区别。而刘藩对主流电影的认识是专指市场主流电影,即在产量上和票房上占据多数的商业电影,这种电影以类型片为主体。在随后的分析中,刘藩考察了法国、德国、英国和韩国的主流电影,认为他们以喜剧片、动作片和其他具有本土特色的类型片来与好莱坞对抗。根据中国电影产业的经济特点,他提出要壮大中国的主流电影,就要发展有本土文化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两类类型片。 上海大学的黄望莉在发言中指出,中国的主流电影应该基于本国文化的根基,影片应当体现本国当代文化精神和社会文化热点,尊重本民族的人文环境和本土情境。在类型创作上要注意多种类型的结合,对类型的有限度的突破是主流商业电影得以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形式美学的根基。同时在类型的叙事逻辑、积极的主流意识的表达,则是主流商业电影的重要形式原则。中国传媒大学的邵瑜莲提醒与会者要反思主流电影,首先需要对主流的界定进行分析,理清主流电影现实存在的问题。只有将现实问题理清了,未来的实践规划才会有坚实的落脚点,将来的理论构想也才会有实现的可能性。她提出主流电影的一个原则和三个问题,即主流电影的内涵在于以大众为主体的原则,三个问题分别为主流的地位并非固定不变的;唯票房论成败是一种认识误区;以及主流电影的成功根本不在于游戏、娱乐这样一些元素,而在于能否以真诚与谦虚的平等态度对待大众,了解尊重大众的真实需求。上海大学的万传法认为要想说清楚主流电影,就不能否认主旋律电影和主流电影之间深刻而复杂的暧昧关系;也不能简单地像甩包袱一样扔掉主旋律电影,而凭空捏造出一个想象之中的主流电影。事实上,只有回到主旋律电影口号提出的当时,并真正建立起对主旋律电影历时性的梳理和考察,我们才能在主旋律电影的“行军”路程中,发现其隐藏的一些不易被人察觉的“盲点”,才能在“是”与“不是”的比较中,较为清晰地勾勒出一个本应如此而事实并非如此的主流电影轮廓。中国传媒大学的王乃华则更为细致地分析了“主旋律”电影和主流电影的微妙关系,他认为主旋律电影在向主流电影演进的过程中,常常采用伦理化叙事、平民化视角、国族主义、类型化等叙事策略作为缝合机制,来消除观众对主流电影先入为主的“虚假、做作”的印象,实现观众的普遍认同。 虽然对于主流电影的界定和辨析并不相同,但各位青年学者从自己的学术立场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扩展了国内关于主流电影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丰富了主流电影研究的内容和形式。北京师范大学的桂青山教授对于青年学者从不同层面对主流电影多样的分析表示赞赏,他提出关于主流电影的两个概念:一个是“目前占据电影市场主导地位的电影”,也就是既成事实的“当前电影主流”。一个是“反映历史与时代主流价值观念和现实需求、受到观众认可并居于产业主导地位的电影主流”。但他同时特别提醒人们注意占据电影市场主导地位的电影的“伪主流性”和电影主流观众的“伪主流性”,不要只为现象模糊了视线,将“伪主流”当成真正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