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颗子弹……》(原名《仁枪》)是一部将刑侦、灾难、悬疑等不同类型电影相互兼容的主流影片,作者把主旋律电影的叙述主题与商业电影的观看动机进行了有机“缝合”,凸显出中国电影在经历了近20年的市场化洗礼之后,本土电影谋生图存的一种新的历史选择。然而《5颗子弹……》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把主旋律电影类型化,而在于影片作者把一种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注入到我们主流电影的肌体之中,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与现代的影像艺术相互融合,把电影的文化意义转化为一种内在于电影的叙事动力,进而使中国主流电影彰显出一种过去未曾明示的“仁者美学”。这表明在电影产业化的历史进程中,主流电影不再按照玄奥的文化理念去追求影片的所谓文化意旨,而是根据电影市场的心理需求和艺术的可能表现空间,注重在传统的叙事框架内完成对文化意义的表述。 仁者境界 作为一种普遍认同的文化价值观,“仁爱”思想贯穿在政治、哲学、伦理、艺术等不同的精神领域,它是整个中华民族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是中国伦理思想中最高的价值范畴。孔子强调“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孔子把“仁”作为统摄整个儒家伦理的总称。尽管“仁”在不同的叙述语境中含义不尽一致,但就其本义而言,“仁”的主旨则在于“爱人”。据考:“仁”字的古字外形似人。“仁”是人字的复体,与任、妊为同源字。古时怀孕称“仁”,“仁”即引申为育人、养人、助人、爱人之意。阮元说:“仁之意,人之也。”就是说,“仁”的本意就是以人道、爱人的方式对待人。千百年来,仁者所以为人所慕,就在于“仁者人也”(《礼记》)。仁者,乃为人之典范,做人之楷模。在封建社会的历史语境中,仁者的价值常常被“礼”、“义”所限定,但就其本质而言,仁学乃是一种“人学”。任何违背人伦、人性、人情的言行都是与仁的本义背道而驰的。不幸的是,在诸侯纷争、铁血横流的岁月中,柔如杞柳的人性难以抵御“争夺相杀”的戈矛剑戟,所谓“终身之仁”和“救世之仁”只能是现实世界憧憬的美景良辰。“春秋爱人,而战者杀人”(《春秋繁露》),就连孔子他不禁惊呼“君子之所谓仁者,其难乎!”孟子亦叹谓“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①。古代圣贤的这种悲叹,证明了“仁者境界”是一个至善至爱至美的天地,也正因如此,对“仁爱”的呼唤与赞誉才令人倍加珍惜,分外向往。“仁者境界”也成为人类进行文化救赎与精神重构的崇高境界。 中国古代儒家的这种仁爱思想不可能跨越千年的时光隧道直接进入电影的叙事体系中。换句话说,《5颗子弹……》这部影片中出现仁者形象,并不是偶然的。它出现的远因可以追溯到传统文化精神对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深远影响;近因可以感受到近几年来国家对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由此可见,文化已经被提升到一种推进国家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的高度。在这种境遇下,电影在整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格局中,不再仅仅是作为一种单一的艺术来看待,而是被置放在文化产业的“核心地带”。在这样一种历史语境中,中国电影开始转变原有的或是宣传、或是娱乐的单一职能,把一种文化的理念渐惭引入到电影的内部叙事情景之中,包括我们通过各种渠道输送到海外参加各种各样的影展、电影节的影片,也更加注重其具有的文化含量。特别是中国电影在经历了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市场洗礼之后,在以好莱坞电影为主的外来电影的冲击下,本土电影人开始苦苦寻求一种既适合于电影观众的观赏需求,又能够体现电影意识形态功能的主流电影。以上这些来自于不同方向的社会历史因素,通过不断地汇聚整合,不断进入到电影的叙事体系之中,最终成为一种支撑整部影片的精神主旨显现在《5颗子弹……》的表述方式之中…… 仁者美学 《5颗子弹……》的原名叫《仁枪》是别有寓意的。枪,是暴力的工具,是杀人取命的利器。把一个“仁”字置放在枪的前面,显然并不是在强化它的暴力功能,不是突出它的物质威力,而是在强调它的道德力量。把枪命名为仁,枪即变得“出师有名”,与此同时使持枪者具有一种仁者的风范,彰显出一种仁者的精神威慑力,进而突出了“仁者无敌”的传统文化精神。综观影片的整个叙事过程,我们发现五颗子弹全都是为了保护人、救助人、帮助人而打出的——没有一颗子弹真的是要杀人取命。它不像好莱坞电影打起枪来就是鲜血四溅,全然是机械暴力的崇拜。从这个意义上讲,影片《5颗子弹……》完整地体现出我们主流电影在文化价值观上的普遍性社会诉求。 影片中的警察与三个犯人,在遭遇了自然灾害的侵袭之后,共同陷入了生死未卜的绝境。在这种情形下,身为狱警的马队(刘佩奇饰演)还要把三个罪犯押解到新的关押地,而且还要执行上级要求的“无一伤亡,无一逃走”的指示。这像一道至高无上的命令,规定了马队的全部行为方式。但更为重要的命令还来自于马队的内心世界,就是他身为警察20多年的切身经历,使任何对警察的外在的行为规范,已经转化为一种内在的道德律令,规范着自己的行为。所以,在他多次可以开枪制服罪犯、甚至将其击毙的时候,他并没有这样做。在影片中,所有驱使马队扣动扳机的心理动机都是为了呵护、拯救人的生命,从而完整地体现出导演对于影片文化价值观的明确定位。影片《5颗子弹……》的所谓“仁者美学”并不是体现在某个情节、某个场景及某个人物之上,它是贯穿在整个影片的叙事情节之中的一种精神命脉,是体现在电影表述体系中的一种文化意蕴。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在阅读这部影片时不能够确认其意义,那么我们对这部电影的所有评价都将是偏颇的、外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