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美国女作家雷切尔·卡森发表的长篇报告文学《寂静的春天》拉开了现代生态主义思潮的帷幕。由此,一种全新的“思想模式”、有别于以往“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系诞生了,这就是以“自然为本”的生态主义。人本主义看重人的独立与尊严,生态主义则以人类与生物圈和非生物圈的相互依赖、相互滋润为出发点,把“以人为本”的宗旨放置于更宽泛、更高尚的自然生态圈中,考察人的行为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是否有损于生态环境。生态主义尊重多元性,而不提倡过分强调“人是万物之灵”的单边主义思维。以自然为出发点,也以自然为归宿点是生态主义最本质的规定性。保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社会是生态主义的最终目标。生态主义从一种社会政治思潮逐渐衍化为一种观点,一种统摄了自然、社会、生命、环境、物质、文化的观点,一种崭新的、有待进一步完善的世界观,延伸到社会生活、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逐渐深入到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建筑、戏剧、电影、电视、网络等文化的各个领域,切实地与我们的时代脉搏息息相关。 一 1978年,威廉姆斯·鲁克尔特在《文学与生态——生态批评的试验》一文中首次使用生态批评这一术语。他在文中尖锐地问道:“文学批评在我们这个时代走到哪里去了?”他的这个问题包含着三个层面的内涵:1)文学批评作为一个学科处于不确定的、方向不明的状态;2)我们这个时代凸显的环境问题已从多方面表现出来;3)文学批评有责任面对我们的生存问题。这正是生态批评肇始并迅速发展起来的根本动因。 生态批评是在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声中应运而生,也是在生态危机昭然可见时应运而生。它表明文艺研究者对生态环境实际问题的关注,表明文艺研究者相信文艺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资源,可望用于修补导致人类物质文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人与自然不协调的对立关系。因此,如何让卢梭呼唤人类回归自然的声音重新震响?如何承继梭罗的使命唤醒人类与自然相通的意识以求得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让文艺成为有益于修复地球生态的人文能源资源?如何将文艺批评研究视野引向早已破忽略的自然生态,重新检视人与自然、文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文艺批评,使处于不确定状态之中的文艺批评与科学话语联姻,共同面对我们生存的世界不容忽视的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便成为生态批评家研究的主要课题。 生态批评的消解性或批判性承继了绿色革命的意识形态,“它最终是要创造全新的永恒整体和美——重新建立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的关系”。生态批评者触到了西方二元对立思想根源的要害,基督教的世界观是从创世走向末世的直线模式。而且逐渐取代了古希腊和东方思想中的循环往复的自然观。这种直线模式的自然观直接影响了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事实上,古希腊的永恒的有机自然观,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都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 对电视创作而言:越来越多的电视创作者在屏幕上真切地呈现了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稀缺、生态危机和灾难、生命存在的形式和范围等有关生态问题,表达了对生态危机的忧思和对人类生存前景的关切。这些正是电视生态批评者所研究的范畴。事实上,比较纸质媒介来说,电视艺术家能够通过影像更加细腻、生动地触摸世界,在影像符号系统建构的世界里更加便捷和直观地表达他们对人类生存困境的人文关怀和对生态灾难的深切反思。 二 电视创作者的生态意识是电视生态批评家们研究的重要方面。一方面,电视创作者本身具备的自觉的生态意识为电视作品对生态意识的体现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电视作品中蕴含的生态意识也体现出电视创作者对生态意识的关注。 就自然类纪录片而言,生态意识在这类影视片中彰显出影视艺术家对地球以及所有地球生命之命运的深深忧虑以及强烈的自然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此类影视片主要关注人类及人类之外的生命种群的生存事实,表达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世间万物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平等的一员,无论这生命是一条小小的昆虫,还是一只刚刚破壳而出的雏鸟。人类应该与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友爱地生活,共享同一个蓝天。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的“天·地·人”三部曲是此类影视片的经典之作:讲述鸟儿飞行梦想的纪录片《迁徙的鸟》;展现虫子们隐秘生活的影视片《微观世界》;以及赞美人类与自然血脉相连的艺术片《喜马拉雅》。这三部电影以三个不同的音阶轻声合唱,奏响了一曲对生命的赞歌。使观众从中深深感受到生命的丰盈和脆弱,领会到生命的平等和息息相通。人类应怀着同样的情感,同样的尊重与关怀,去看待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生命,无论这生命绽放的舞台是一片方圆不足百米的草坪,还是苍莽雄浑的喜马拉雅山,抑或是从南极到北极的漫漫旅途,这些地球的生命都在为种族的生存与繁衍奔波忙碌。在人的世界里,我们只是沉浸在人的情感中;在物的世界里,我们才会突然意识到物的存在和情感,甚至在物的高贵光芒中我们才会自卑于人的卑微和渺小。当人类描摹非人类种群世界的生活习性和精神世界时,往往会因为强烈的隔阂而无法深入,影像却突破了这一局限,在文本与现实之间进行缝合和跨越,实现了对生命的准确观察,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现实认同感。 从电视生态批评的视角看,当前影视创作昭显的生态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注生命起源和生命的宇宙定位。迫切的生态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促使人们去追寻生命是从哪里来,将要走向何处。近年来,一大批以生命科学、生态危机为题材的科教片比较系统而深入地阐释了生态理论和相关的生态观念,以客观的态度、运用大量翔实的资料昭显了生态观念。为了使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道理为大众所接受,影视通过图像、声音、语言全方位地调动人们的感官功能,这种削减意义深度,降低理解难度的书写方式和传播模式为大众的接受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基因与转基因动物》展现了未来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图解了神秘的生命密码。《宇宙与人》拓展了人类认识自身和世界的视域。生命形式不仅获得了广袤的外部空间,同时也赢得了深层的内在领域。使观众对所有生命的生态环境获得清晰而准确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