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4-0004-03 一、工学结合的基本内涵 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院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突破口。教育部于2006年3月30日出台的《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因此,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 近年来,工学结合逐步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并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认同。与其相类似的名称还有“合作教育”、“半工半读”等。顾名思义,工学结合是指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学习的同时交叉进行企业实践。其基本涵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内涵一:职业性。从本质上来理解,工学结合是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以经济社会发展及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积极开展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职业性,强化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一体”的作法,也即,学生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工人”。 内涵二: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把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和提升,包括师资实践水平的提高,作为工学结合的核心。 内涵三:引领性。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可以逐步带动学校的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开发与课程设置改革,强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效性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内涵四:多样性。从具体形式上来看,工学结合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关键是如何加强“工”与“学”的关联度。比如,工学结合在专业和岗位上的结合程度有三种形式:一是工与学完全对口,二是部分对接,三是完全无关。工学结合的交替性也有多种形式,如“集中式”和“板块式”等。 内涵五:开放性。工学结合也体现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开放性,以及不断加强合作的功能拓展上,包括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参与人才培养规划的制定,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真正实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及企业的岗位技术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无缝对接,满足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同时也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职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课程的相关概念界定 项目课程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十六世纪罗马圣路卡艺术与建筑学院的项目教学,以及20世纪初德国以著名教育家凯兴斯泰纳(G.Ker-schensteiner为代表的“劳动学校”运动。20世纪后期,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本质性问题的暴露,如工学无法紧密结合、学生就业能力差等,人们开始关注项目课程,当然,当时并不完全用“项目课程”的名称,但形式趋于接近。 近年来,职业教育界开始普遍关注“项目课程”之于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养成的积极促进作用,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的研究和实践。比如,上海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的精神,按照《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深化课程教材改革行动计划(2004-2007)》(沪教委职成[2004]21号)的要求,用任务引领型的课程开发方法,以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开发和制定了《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标准》等12个专业教学标准。此处的任务引领型虽为课程开发方法,但其开发的课程,其含义与“项目课程”是基本接近的。 所谓项目课程,实质上就是指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的课程,它不以学科来设置课程,而是按照具体项目和“教、学、做”一体化构建的课程形式,也即,它是一个由学生经历接受任务、独立完成任务、进行成果展示和学习总结评价等组成的完整的“工作过程”。 项目课程的概念涉及到“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等细分概念,我们将作简单说明。工作任务是指某专业在其所涉及的具体工作岗位上所需完成的、并相对独立的任务。而工作项目是指一组具有相关性的工作任务组成的工作领域。因此,就“概念”而言,项目课程与工作结合有其较为密切的内在关联。 项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为核心目标,学生通过项目课程的学习应当达到知识、能力、态度、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因此,项目课程应当是一个发展综合职业能力的概念。所谓职业能力,是指完成工作任务需要采取的行为或策略(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等)。 三、项目课程的主要特征 相对于传统课程模式,项目课程可以体现出如下几个显著特征: 1.任务引领、过程导向。项目课程开发的关键是工作任务分析和学习项目设计。项目课程的开发采用的是任务引领型的课程开发模式,即通过市场调研,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依据人才需求状况和岗位实际要求,确定需要开发的专业;随之,进行企业工作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和工作过程分析;然后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包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态度结构和证书结构;下一步即进行课程分析、项目课程分析。这个过程即为任务引领型的课程开发模式,是以过程为导向的开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