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8)13-0078-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一段兴衰历程。不同历史时期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对象有所不同。本文围绕不同时期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范围、学生的入学成绩、家庭背景、选择职校的原因、自我评价以及学生对职业学校的满意度等几个主要维度,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对象的基本状况进行历时性考察。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对象的历时性考察 为了能够清晰地描述不同时段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对象的基本状况,笔者将1978年至今这一历史时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分析,即中等职业教育恢复阶段(1978年至80年代中期)、发展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发展停滞阶段(90年代中期至2001年)和艰难的复兴阶段(2002年至今)。① 对于职校生基本状况的历时性研究,由于难以进行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本文拟通过分析历史文献、查阅校志、对访谈材料作内容剖析等途径来进行描述、比较和说明。 (一)恢复阶段:1978年至80年代中期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职业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到1978年已经处在与普通教育比例严重失调的状态。在高中教育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仅占该阶段在校生总数的7%左右。“文革”结束后,国家逐步恢复了高考制度、重点中学制度和高中教育分流制度,从而建立起简单而明确的人才选拔路径。 1978年4月22日,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主要议题是改革中等教育结构。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的《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这是一份有关恢复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性文件。《报告》规定: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主要是改革高中阶段教育。应当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并举,国家办学与业务部门、厂矿企业、人民公社办学并举的方针。《报告》下达后,不少省、市、自治区陆续建立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领导小组,开展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工作,着重发展了职业中学和农业中学。自此,中等职业教育就以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的名义逐步走上了恢复发展的道路。 1979年起,全国各地有计划地在一部分普通中学里开办了职业班,招生情况稳定后改为职业中学。与中专和技校有所不同,职业中学实行自费走读,学生基本上没有助学金。1980年和1983年,国家又先后规定:职业中学的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实行择优录用的政策。 在这种既无助学金又不包分配的情况下,生源问题是关键。通过查阅职业高中校志、结合访谈资料发现:职业高中虽然大多由薄弱中学转变而来,但其有现成的校舍、文化课师资和行政管理人员,为其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改革开放后,第三产业的发展为职业高中提供了生存空间。刚刚起步的职业高中正是抓住了这个机遇,在政府支持和政策扶持下,迈出了恢复发展的第一步。由于职业高中毕业生普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受到了市场的欢迎。这一时期进入职高的部分学生的中考成绩能够达到普高分数线,因为考上大学的可能性不大且职高分配去向好而选择了职业高中。由于当时职高的社会认可度较高,学校教师及学生都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也为职高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另外两类,即技工学校和中专学校由于百分之百包分配且在校生可以享受一定的助学金,受到了更多学生的青睐。到1985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数已经达到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35.9%,较好地完成了恢复发展的任务。 1978年至80年代中期,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恢复时期。考察结果显示,进入中等职校的学生来自工人、农民等体力劳动者家庭的比例较大,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良好,由于初中升高中的名额有限,考入职业高中也属不易,能够考上中专的学生普遍属于上等生。这一时期学生选择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普通高中升学率低,若高考落榜又无一技之长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希望早些就业减轻家庭负担;中专生75%、技校生100%享受助学金,上学期间家庭负担小;中专、技校包分配,就业去向好,中专毕业还被赋予“干部”身份,受人尊重;职业高中虽然既无助学金又不包分配,但其良好的就业出路成为吸引生源的主要原因。由于中等职校口碑较好,使得职校学生赋予自身较高的评价,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与日俱增,这也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发展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数量迅速增加,招生人数逐年上升,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喜人,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此时,政府的态度是再接再厉,继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1985年5月27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继1980年《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颁布实施后,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份重要文件。自《决定》公布之后,全国各地加大了对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力度,压缩普通中学数量,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效显著。1978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仅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7.6%,到1990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含中师)在校生已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47.6%。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局面已得到根本性改变,基本形成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的格局,突破了我国原有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1993年,实现了《决定》中提出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即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学生数的比例基本达到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