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401(2008)04-0050-03 职业指导是沟通教育与社会,教育与职业,以及人与职业的一座重要的桥梁。从宏观上来看,职业指导是对于人生的一种整体设计,涉及到个体的生活理想、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因此现在也有人称之为“生涯设计”;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它是帮助个体合理选择和适应职业的一个教育指导过程。早年黄炎培先生就指出职业指导对于人们就业的重要性,认为职业指导是帮助人们就业的根本解决方法。当今“就业难”的呼声此起彼伏,大有“狼来了”的意味,此种情形下,重视和发挥职业指导的功能和作用更是不言而喻。鉴于当前职业指导中“异化”现象的存在[1],本文从发展的角度提出关于职业指导的若干理念,以期我们在就业中获得更好的“成功”。 一、由“适业”的指导到“创业”的指导 传统的职业指导重在对人们进行“适业”的指导,以寻求现有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然而,一方面有数据表明:如果就“适业”而言,我们面临的就业竞争是相当激烈的,就业空间日见狭小。即使国家通过制定某些政策或采取各种措施缓解了一部分就业压力,但是仍有许多人处于待岗失业的边缘和状态。他们往何处去?除了观望和等待,就别无选择了吗?在社会生活奔腾的浪潮中,他们是奋勇前行,还是沉没湮灭?另外一方面,即使是已找到工作岗位的个体,他的职业生涯未必就从此一成不变吗?如果以某一特定的领域为目的,一旦这个领域发生了变化,他将如何适从?事实表明了职业指导不应该把眼光只放在单纯的“适业”上。杜威指出,“如果教育者以为职业指导可使人对职业作出确定的、无可改变的和完全的抉择,那么,无论教育和所选职业,都很可能流于呆板,阻碍将来的发展。”[2] 人是一种矛盾的存在,只有超越于有限、确定性和现实划定分明的界限时,他才能有某种可能的意义,才能唤醒他自己并不知道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身。事实上,面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职业变化的日新月异,在就业的问题上,明白自己适于做什么还不如了解自己想做什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自己又决定去做什么,对自己的理解越深刻、越透彻,他就越自由。如果“一个人对将来可能的成就的认识愈全面,他当前的活动就愈少束缚于少数可供选择的方法。如果他了解得很透彻,几乎可以在任何一点开始行动,并且继续不断地、有成效地把活动持续下去。”人是自由的才可能是发展的。我们的职业指导应该是促进而不是阻碍人的发展,不仅要指导人们“适业”,更应指导他们去习得或开发自身的“创业”能力。 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地在发展与完善,随着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变革,人们的发展空间和展现才华的舞台随之不断扩大,就业渠道出现多元化的态势。其中自主创业是人们在新时期的一种新选择,它直接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对传统就业观念的一种挑战,是一种全新的、更高层次的就业方式。关于创业,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各个领域从各自的角度出发都有不同的研究和内涵理解,本文认可创业“是在创造就业岗位和职业效益的过程中具有风险的创新活动。”[3] 创业是一种创新活动,所以,需要创业者具备一定的智慧能力、气魄胆识;创业是一种主体行为,需要创业者具有主体意识,发挥其主体性;创业是一种具有风险的活动,因而需要创业者具备风险意识以及承担风险的思想、能力和精神;创业是一个创造就业岗位和职业效益的过程,这是一个价值整合的过程,既能体现个人价值又能实现社会价值,在实现个体价值的同时创业者也创造了社会效益,为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为人们创业提供了很多的机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们有理由、有能力也应该在就业时有所作为,不仅是为了谋生,而且是为了创造生活。而在新形势下,职业指导也应适时赋予其新的内涵——由单纯的“适业”的指导向“创业”的指导发展。 二、由谋生到追求幸福的指导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家主张,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因此人的意义先于人的功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不能将人当成一个经济人、职业人或一个社会工具去培养和训练,而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关怀和对待。“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鼓励和帮助年青一代去拼搏、去竞争,而且要引导他们去思考拼搏和竞争对于自己存在和人类存在的真正意义。”[4] 接受职业指导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过程,它所指、应指的“意义”何在呢?本文认为,从其目的意义上来说,是培养人的生活能力、幸福能力。职业指导作为目的的一种手段,所指、应指的“意义”应该在于人的幸福。 幸福情感是产生于主客体的内在统一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主体通过客体的主体化不断扩展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5] 就业,谋生是第一位的,但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幸福,工作和事业只有在适合自己成为自己幸福生活的一部分时,它才是成功的。职业指导如果过于功利化,强调在就业中谋生的本能需求,也许会使得我们与社会现实需要联系更加紧密,但是它反而不利于“成功性”的实现,因为它忽视了那些“无用”东西所蕴涵的内在价值和真正的意义之所在。另外,社会的发展趋势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物质资料的日渐丰裕,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当人们不再为物质的缺乏而困扰的时候,谋生就不是首要的问题了,人们将转向为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幸福感,体验到幸福。布鲁贝克指出“如果一个人是明智的话,他就不只是能更好地谋生,而且能更好地享受生活。”[6] 在社会生产力获得一定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人有发展自身精神创造才能等方面的需要。同时,人本来就有自我实现的需求,自我实现不是名利、金钱、地位、物质的得到,而是从生活中体验到的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地、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7]。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是有着自我实现的需求的,因此,职业指导应该帮助人们在就业中更好地“了解自己”,更好地掌握今天的自己,了解明天的自己,明白职业对于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说通过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知识结构和经验水平、专业技能和技术、还有个人的兴趣、爱好、欲望和需求及自身的身体状态等各个方面,并能以此为出发点选择职业,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实现“人”与所从事的“职业”最大程度上相匹配。这样,他将生活得更好,而这种“好”不仅指物质条件丰裕,也是精神世界的充实。“职业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一个人有了满意的职业并不能说他的生活一定是幸福的,但一个人没有满意的职业则他的生活肯定是不幸福的。一个人满意于职业,就会醉心于工作,职业就会成为他发展的轴心,亦成为他生活美满幸福的源泉。”[8] 如果个体所从事的职业是自己所喜爱的、感兴趣的或适应自己的,那么他必定会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产生某种肯定的情绪体验,得到很好的满足;他也会因此而热爱此项工作从而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圆满,这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而言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发展性的职业指导,应实现对于“谋生”的超越,把“幸福”的追求当作就业中的指引目标,使人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有所发展和创造,用真心和诚意去尊重和热爱自己的职业,去发展自己的职业,以工作为乐,感受着其中的充实和乐趣,从而过着有意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