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 (一)引领性原则 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要能体现课程建设的最高水平,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体现较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二)职业性原则 精品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满足职业需求为课程目标,以行业职业标准为课程内容,采取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以新技术、新工艺为课程亮点,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共享性原则 将精品课程的教材、教案、习题、实训实习指导、授课录像、网络课件、在线测试等相关教学资料在校园网上发布,主讲教师负责课程的运行、维护和内容更新,实现优秀课程资源的校内和校际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二、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教师队伍建设 应紧紧围绕“双师型”队伍建设,形成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高中级职称教师占一定比例,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好的课程建设团队。高水平的主讲教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证之一,主讲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强,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对本门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有较深入的认识。课程负责人除具备主讲教师条件外,在本专业领域还要有较高学术造诣,熟悉课程相关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学校要为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成长环境,保护他们进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对参加课程建设的青年教师应严格要求,要让教师团队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参加科研或生产实践,开展各种教学研讨活动,提高科研及教学、实践能力。 (二)课程内容建设 精品课程的内容建设要有明确的职业岗位指向和职业能力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符合社会需求,符合学生实际。课程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态度目标明确,课程在职业能力培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清晰。正确处理单科课程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内容体系衔接合理,知识结构布局科学。课程内容要渗透职业标准的要求,适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标准,充分反映职业道德、安全规范等方面的内容。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整合学科教学内容,构建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块,形成模块化课程结构。 (三)课程实施方法与手段选择 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现场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为实习实训项目,将实习实训与产品、项目结合起来,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教学设计把各项教学活动落到实处;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教学资源。 (四)课程环境建设 课程环境决定着精品课程实施的效果。课程环境是由课程实施过程中涉及的教具、挂图、课件、教室、实验设备、实训演练设备、实训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教师团队、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以及任课教师所营造的使学生感受到的教学实训氛围等因素所构成。校内实验实训室的设施设备技术含量要高,要能完全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建立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制定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管理规范;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机制。 (五)课程评价与考核体系建设 精品课程要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合理,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辐射作用。建立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建立分模块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考核学生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小项目、制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第一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考核相结合,校内教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各种评价有具体的权重值。课程与教学管理的关键是要有调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承担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任务的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教、社会评教、教师评教机制,把讲授、讨论、作业、实践、考核、教材等都纳入常规管理。 三、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 (一)机构与保障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教研室主任、专业组长、学科带头人、企业工程师、精品课程任课教师及教辅人员组成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小组。确定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具体负责制订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经费使用方案、组织实施方案以及组织课程的评估与检查工作等。设立精品课程建设的专项经费,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建设等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