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回日期:2008-01-22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8)02-0076-06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状况直接决定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开展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培养新型农民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力量,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是衡量农民职业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是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农民职业教育活动进行宏观决策和微观管理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和评价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状况,探索发展的内在规律,找出显著特征和发展差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一)内涵分析 农民职业教育是对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施行的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相关职业需要的专门知识、技能以及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1.“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相关职业”,反映了农民职业类型的广泛性和复杂性特点,即现代农民职业的兼业性、从业结构的多样性以及职业变动性,决定了农民所从事的职业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广泛性的职业类型。 2.职业教育不是普通文化教育,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上,这是由教育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农民职业教育也应满足这一基本要求,以实现其职业教育的目标。 3.从教育的内容上,要明确农业职业教育是基础,但不是全部。农民职业教育内容包含了各类适合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相关的职业技能、专门知识,是一种全面的大职业教育。 (二)发展现状与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工作得到迅速发展,有关部门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工作。在大规模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基础上,1990年以来,全国31个省区市的2000多个县组织开展了绿色证书培训,培养农民技术骨干超过2000万人,1000多万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1999-2005年在全国1256个县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农村青年骨干350万人,为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广播电视教育,累计培养500多万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1)以中央有关部门为主导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迅速推进,政府上下联动推动农民培训的格局初步形成;(2)适应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龙头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日益成为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3)农民职业教育的需求瞄准和竞争择优机制不断强化,重点日趋突出,其效果也逐步显现;(4)农民职业教育模式日趋多样化,教育体系和能力建设开始受到重视;(5)农民职业教育供不应求和供求错位的问题在总体上仍然比较严重,农民职业教育的机制创新和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我国农民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农民职业教育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保证指标体系可行性的首要条件。它要求在选择我国农民职业教育评价指标时,首先应考虑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其次要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最后还要保证可以对其进行量化处理。二是科学性。即农民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应尽量全面、完善。既要符合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我国农民的基本情况与素质。三是层次性。农民职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将它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进行全面的研究,即在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四是可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符合纵向可比和横向可比的原则。前者是指评价指标要符合某类评价客体的发展过程,后者意味着指标可用于不同客体之间的横向比较。只有同时满足两种可比性,评价指标体系才具有较强的普遍适用性[3]。 (一)具体评价指标的确定 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是从纯经济性向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性转变的过程,是从某一阶段的社会目标出发,对子目标逐级筛分,继而确定影响子目标的各因素。为了全面考察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首先在诸多复杂的影响因素中,找出影响大、关联度强的主要因素,其中包括3大类共计13项指标共同构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4]。
(二)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评价模型 由于各个指标的量纲不同,必须对具有不同量纲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这里主要采用极值处理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则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