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日益重视。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2007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总规模达到800万人,初步实现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也有很大发展,2006年招生293万人,在校生达到796万人,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已占到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尽管我国高职、中职学校的招生规模每年都有不小的增长,但其就业率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 定位导向明确带动就业率走高 调查报告显示,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就业率连续三年一直保持在95%左右。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持续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有强劲需求的同时,也反映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定位较为准确,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努力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较高的就业率水平说明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中、高职所面临的形势是有差异的,从中职学校联系单位安置学生的高比率中不难发现: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量比较旺盛,但是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层次都比较低。从高职学生的适应周期大大高于中职学生的比率中也可以看出,高职学生的就业定位不明确,而且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远低于中职学生,同时考虑到我国用人制度的非理性因素,可以反映出市场对高职学生的需求尚待进一步探索。 求职途径虽多但倾向单一途径 市场的日益成熟和网络的迅猛发展,给各类院校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求职途径,包括学校推介、人才交流市场、媒体招聘信息、关系介绍、自己创业在内的多种途径成为求职的主要途径。就业途径的多元化局面令人欣慰,但表面的欣欣向荣却隐含了巨大的危机。 调查发现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出现了过分依赖学校的现象。在中等职业学校约有58.6%的职校毕业生通过学校推荐和介绍找到第一份工作,这个比例超过了全体毕业生的一半,并远远超过了通过其他途径找到工作的比例。 而高职毕业生的求职途径则相反,只有3%的人通过中职毕业生最常采用的学校推介找到工作。高等职业学校的就业途径主要为中职毕业生较少采用的媒体招聘信息,通过这一途径找到工作的同学达到了60%,也出现了过多依赖媒体招聘信息的现象。 报告分析认为,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两点。其一,中等职业院校十分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他们花费很多的精力用来引导和指导毕业生。其二,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积极与就业单位联系和沟通,开展“订单式”培养。这使学校在学生就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此外,中职毕业生的平均年龄小于高职毕业生,社会经历不够丰富,个体不够成熟,依赖性较强。这些导致他们对劳动力市场的把握程度不够,不善于捕捉市场信息,只能被动地依赖学校为他们提供就业推荐和介绍。 从职业院校毕业生找工作依赖的途径可以看出,高职、中职毕业生通过非市场途径找工作的达到80%,其中包括学校推荐、媒体、关系介绍和创业等,通过市场途径找工作的仅维持在20%左右,说明我国劳动力市场化的程度还不高,信息渠道不畅通,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劳动力市场有待进一步完善。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还有待加强 在调查的中职和高职毕业生中,分别有15%和17%的学生做到了老板或高级管理人员,58%和60%的中职、高职毕业生仍然是一般员工。这说明,接近60%左右的中、高职毕业生停留在岗位层次低、薪酬水平低的就业状态,无法为年轻的毕业生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这应当引起相关院校一定的警惕,应当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 报告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技术水平低。从专业对口率中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高职仅为20%,中职为26%。二是自我学习、自我适应能力差。高职学生作为职业院校素质较高的一个层次,职业适应周期要长达一年以上。中职学生的适应周期虽然很短,这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层次低,技术要求水平差有很大关系。三是综合素质不高。人际关系、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从学生对就业单位的忠诚度、就业的前景、创业意识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职业教育本质上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其所提供的教育供给必须按照最大限度契合社会实际需求来进行组织。如何有效嫁接职业教育供给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缺口,毕业生的就业前培训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但是,调查结果所显示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前培训的低满意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的“软肋”,并为今后职业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改进的切入口,切实落实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导向理念任重而道远。 就业风险意识较强择业观务实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中职毕业生迅速增加,就业压力随之显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职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日趋务实。这次调查发现,职业学校毕业生基本能以平稳抗压的心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求职遭遇挫折时有勇气正视求职困境并能理智应对。 数据显示,如果在毕业后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大多数职业学校毕业生会自力更生,通过参加短期技能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后再去寻找工作或者从底层做起逐步向理想目标靠近,而选择通过其他关系渠道帮助解决就业问题和以继续深造来逃避就业竞争的毕业生仅占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