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1991年和2006年,我国实际完成的货运量平均只增长10%左右,与同期需求增幅之间至少存在5个百分点的差距,这反映出我国物流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供给不足。而我国大部分制造企业仍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目前我国制造企业82%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承担;产品销售物流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6%。这种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专业化社会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 造成供需不畅的局面主要有两方面因素: 一方面是观念太过陈旧,大多数制造企业把物流简单理解为仓储、运输,一味的在外包的时候压低价格,以为这样就是节约物流成本。其实物流成本的降低首先是来源于企业内部物流模式的模式的优化再造,然后通过自营或外包的方式来实现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减少浪费,实现利润最大化; 另一方面,物流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不够,物流服务于制造业的要求还有差距。以公路运输为例,目前我国公路运输大量的还是个体司机。第三方物流企业一体化服务功能差,营业额在整体物流市场中的比例还不到10%。 “联动之路”有多远? 目前,国内大部分物流企业承担的物流业务还停留在仓储、运输等基础性普通服务,由于竞争激烈,恶性价格战也是愈演愈烈。 早在2007年9月,在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的“首届全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大会”就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提上政策层面,呼吁更多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手,从供应链角度整合上下游企业的物流活动,融合渗透、联动发展的趋势逐步增强。 对于制造业和物流业来说,物流外包会取得双赢的结果。制造业可以以更低廉的物流成本获得更好的物流服务;而物流业的总市场份额也会进一步增加,物流业将有更多机会得以提升客户供应链运作效率,甚至优化客户商业模式的角度提供更多服务,将大大提高行业经营水准,提升赢利模式。 但是,目前制造业物流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制造业物流外包比例还比较低,另外,目前中国仍是制造商控制着供应链,制造商过分强调自身成本,较少考虑双赢或多赢,供应链难以协同。 专家建议应该从多个方面着手,改变目前的状况。 首先要扩大物流的社会化需求,为制造企业物流外包创造条件,这样既节省了企业的人力物力也降低成本;而物流企业应该提高服务品质,满足制造企业对细化物流的要求,加快发展加工配送、仓储管理等功能,能够将制造企业所需求的各种规格的配件、原材料等,有效及时的配送到位。 产业集群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依托产业集群,以服务于制造业和产业集群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如汽车物流、家电物流等,以及以集聚多种物流服务企业和多样化物流服务功能为基础的大型物流园区或物流服务集聚区,将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其次,为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创造合作机会,推进有机融合,联动发展。政府和行业应探索更多方式促进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信息沟通,同时建立物流业诚信体系,对物流企业有一个资质、信誉度的权威评价,让制造业企业在选择时有一个比照标准。 此外,也有不少企业反映,加强二者联动还需要政府在统一市场和制定标准方面的大力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