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灯》(Laterna Magica)是迄今为止最受读者青睐的电影大师自传。英格玛·伯格曼把他的生命体验、社会阅历、文化本体精心编织在25个自然章节里,组合成一首首动人的交响诗。25个章节只用了1-25的自然序数,没有任何提示性的标题,《纽约时报书评》在精选《20世纪的书》中,《魔灯》被列入编辑书选之一。书评认为“这不是一本普通意义上的自传。书中谈到电影的部分要比你所期望的少得多,……书中关于他妻子与情人亦着墨不多,甚至关于他孩子的文字也不多见。但书中有感人肺腑的自白,特别是写他童年时毫不隐瞒的诚实态度。……正如同他的许多影片一样,本书让你爱不释手,而他的故事以全然料想不到的方式,叙述一个充满病痛、愤怒与热爱剧场的生命”。① 实际上,《魔灯》如同伯格曼的系列影片一样,在不经意间将读者引入了他那神秘的魔幻天地,像魔术师一般,变幻出奇异的生命浪花,栩栩如生地叙述了他的诞生、生命、妹妹、哥哥、母亲、父亲、舅舅、外婆、女仆、初恋、性爱、情人、婚姻、女人、朋友、暴力、受罚、谎言、耻辱、纳粹、读书、戏剧、舞台、剧院、演员、明星、光影、梦幻、电影、影评、音乐、成功、失落、死亡、巴赫、上帝等一系列他终生所关心和叙述的电影命题,并把这些词语转化为可“触摸”的视觉形象,用“魔灯”投射、放大,清晰地透视出每个人的情感世界和“蓝色的”灵魂。构成其独特的生命文、社会文本和文化文本。 我们突然发现,他一生创作、导演和制作的75部电影作品和排演的174次舞台剧,以及一系列电视剧和电视片,均可以从他的自传《魔灯》中一一捕捉到生命原型,并细腻地把这种生命文本转化为视觉语言,构成了他独特的影像世界和文化人格结构,在当代为数有限的世界级电影大师中独树一帜,并随着伯格曼的逝世,他的独特的创造更具有深邃的电影文化价值。 伯格曼在他的自传《魔灯》中,像医生用犀利的手术刀解剖自己的整个生命本体和情感世界,赤裸裸地向人们呈现出一个电影人真诚的心灵和坦荡的文化灵魂,并把他解构的生命文本用词语书写出来,用一幅幅画格连接起来,转化为冲击人感官的视觉语言:面孔、手、愤怒、哭泣、喊叫、耳语、呢喃……甚至包括电影画格的移动、脱片、燃烧、虚无的白色银幕……犹如澎湃的生命波涛冲击着观众的感官世界和灵魂。如同他在《魔灯》和《影像》(Bilder)中的书写一样,是把自己的肉体撕碎了给人看,袒露出可见的“蓝色灵魂”。这种有形的蓝色灵魂是他儿时幻想——“像蓝色幻影、像翱翔天际的怪兽、像半鸟半鱼、体内却是鲜红的龙。”② 因此,《魔灯》是开启伯格曼生命文本和情感天地的钥匙;是理解他电影作品的有形图谱;是解剖他的生命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坐标;是透视他灵魂世界的荧光屏。 我们从大师的生命人格结构、社会人格结构、文化人格结构③三个层次,简约解读伯格曼的自传《魔灯》,以此开启大师的神秘天地、情感世界,以及渗透在影像世界的文化灵魂。 生命人格结构 在《魔灯》中,伯格曼细腻地叙述了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深邃、坦诚、鲜活、形象、画龙点睛,力透出醉人的诗意和极其浓烈的人本意识,由此,这种深层的生命体验构成了“伯格曼式的”生命人格结构,而生命人格结构是大师生命本体的关键密码;也是影像文本的灵魂;更是人类文化文本的基本结构。要理解伯格曼的独特电影创造,首先必须进入他的生命体验的情感迷宫。 伯格曼一生共有五位妻子,作为舞蹈家的艾丝·费希尔(Else Fisher);作为漂亮演员和编导的爱伦·林德斯特洛姆(Ellen Lundstr
m);作为记者和《电影新闻》周刊主编的甘·哈格堡(Gun Hagberg);作为钢琴家的谢比·拉雷特(K
bi Laretei);作为最长伴侣的演员英格丽德·冯·罗松(Lngrid von Rosen)均给了他爱的生命体验和创作灵感,形成了他独特的创造力和人文结构,并随着他人格结构的日益完美,维持关系的时间也与日见长:2年、5年、8年、10年和24年。除了五位正式结婚的妻子外,伯格曼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还有丽芙·乌尔曼(Liv Ullmann)、哈里特·安德森(Harriet Andersson)、比比·安德森(Bibi Andersson)等若干情侣。其中,乌尔曼与他合作拍摄了近十部电影,并共同生有一个女儿琳(Linn),成为伯格曼终生的情侣和挚友。对于哈里特·安德森,伯格曼在《魔灯》中也坦诚道: 从拍《莫妮卡在夏天》开始,我和哈里特·安德森合,作了好多年。她是一个身体强壮但情感又很脆弱的女人,天赋里还颇有几分才气。她在摄影机前面显得自然而富有性感。同时,她的表演技巧也是出色的,能像变化的灯光一样,从最强烈的情感逐渐表达冷静的情感;她的幽默感很有分寸,悠然自如,但从不玩世不恭。她很可爱,多年来一直是我最心爱的朋友之一。(《魔灯》第13章,第155页)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