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电影诞生以来,无论是早期还是近期,以上海作为创作主题的故事层出不穷。解放前,上海作为中国电影创作的主要基地,在影像中大量建构上海影像空间实是情有可原。近20年来,在电影中表述上海的影片也不在少数。陈凯歌的《风月》,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描写的是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冷酷残暴又不失风情的上海正是通过这样的影像不断地强化着。然而,新生代电影导演们却不满意上代电影人以“历史寓言”的方式表现世界,他们扛着“还世界以真实”的口号步履艰难地行走在电影创作的边缘,在他们的影像中上海又是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呢?娄烨创作的《苏州河》大概是这代电影人描写上海故事的代表作品,影片不但建构了现代上海的影像空间,同时,因导演自身特殊的上海身份,决定了影片不可避免地烙上了上海大都会文化的某种特质。 在李欧梵看来,作为现代大都会的上海艺术家与本雅明论波德莱尔的著作《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定位的城市游手好闲者——巴黎艺术家有很大的区别。“从波德莱尔的漫游者形象看来,他们与城市的关系是既投入又游离的:他们不能没有城市,因为他们迷恋城市的商品世界;而同时,他们又被这个不适合他们居住的城市边缘化。因此他们与人群是有距离的……由此可见,游手好闲者包含了一个悖论:一个现代艺术家所要反抗的环境是提供他生存的地方。……波德莱尔式的对现代性的悖论反应并不一定能被上海的那些“摩登”作家认同,因为他们似乎很沉醉于都市的声光化电而不能做出超然的反思。”① 生活在上海的“摩登”白领或艺术家,他们对现代生活并没有采取一种决绝的批评姿态,而是以积极适应的方式体验现代都市内容,沉迷于都市生活。在上海,有着庞大的城市群体以营造所谓“小资”情调为生活的重心。 “小资”是1990年代开始在中国流行的名词,原本为“小资产阶级”的简称,特指向往西方思想生活、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年轻人。近年来“小资”成为慵懒、颓废情绪的象征。在“上海小资”网页上,对“小资”物资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界定,“一个真正的‘小资’必须具有一定的生活品位、思想水准和艺术鉴赏能力,例如以下方面: 文学:海明威、福克纳、马尔克斯、卡夫卡、普鲁斯特、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昆德拉、村上春树、徐志摩、曹雪芹等。 音乐:古典音乐、爵士音乐、西方流行音乐、电子休闲音乐、新世纪音乐、世界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等。 生活情趣:咖啡、家居、红酒、茶、笔记本电脑等。 旅游:丽江、西藏、马尔代夫、欧洲、澳洲等。 时装:不求最贵,但求自我风格。 外语:至少精通英语,通晓日语、法语、德语等更好。要有TOFEL、GRE、雅思等有效分数。 科技:懂得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工作、生活的工具。”② 从上面这份宣言中,我们看到“小资”是那些充分享受现代社会生活的人,他们利用现代社会技术成果去营造、传播自我关照的生活情调,他们带着迷离的眼光像一个“审美者”一样,将日常生活“审美”化,生活在他们的视线中流动的色块,既没有根基,也没有具体可见的纹理。作为一个城市的“审美者”,他们流连于商场、酒吧、电影院、咖啡馆、时尚书刊、涉外活动等等。与其说他们是城市中的“游手好闲者”,不如说他们更像电影观众,带着自己有限的忧郁和颓废、远远地注视他人的生活,这种注视不是为了介入他人的生活,只是为了自我审美的需要。是逛商店,还是看电影,对他们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注视的方式”和“注视的内容”一起构成其生活美学的基础。内容为形式的存在而存在,哪里看、什么时间看与看什么同样重要。 据上海联和院线公布的数据看,多年来,处在徐家汇繁华商业圈港汇广场的永华电影城和南京路商业圈梅龙镇广场的环艺电影城,始终占据上海电影票房前列的位置。这两家影院不但与高档商场连成一体,同时自身装潢的豪华也是大多数影院无法企及的。高昂的票价根本不能阻挡“小资”们流连的目光。我自己就曾经做过这样的比较,在《达·芬奇密码》上映时,20点档的黄金时段,70元票价的永华电影城已经是一票难求,可是同样处在徐家汇商业圈、离永华电影城仅几百米之隔的衡山电影院,30元一张的票子却供过于求。究其原因,永华和环艺电影城装修豪华,以及与橱窗相连的高档百货商店联成一体等因素,使那些橱窗观赏和电影观赏的人群,在这借来的时空中短暂地体验一回超越日常限制的性别、职业等身份的主体意识。“与往日的百货商店不同,如今的商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仅顾及购物,也顾及娱乐,更顾及饮食。像游乐场一样,商场的多厅电影院使‘时空旅游’更为方便,观众可以根据当时的心情与兴趣,选择不同类型的影片,穿越不同的视觉时空。许多商场开设电子游戏机店,满足青少年寻求另一种动感模拟凝视的刺激,一种更直观的视觉挑战。商场的‘美食街’则让顾客品尝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美味佳肴,哪怕不‘品尝’,视觉消费一番柜台上那一盘盘的样品也颇有情趣。当然,菜肴样品的摆设与商品一样,最终为的是刺激顾客的消费欲望。”③对于那些爱在豪华商店橱窗前驻足观望的上海“小资”而言,在幻象的时空中,通过视觉消费体验主体意识、满足自身审美需求是他们日常生活中津津乐道的一部分。当设计者将橱窗与银幕连成一体时,由于相同的目的和心态,使得逛商店的人与看电影的人互相流动,从而最大化地共享了流连于此的人群。并不是上海“小资”不在乎价钱,从下面的图一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2005年下半年开始,联和院线的“周二半价日”,由于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影院(永华、环艺)参与其间,社会效益和实际效果都不错,使周二成了电影市场中又一个“小周末”。可见,在相同的情景下,在可以保持他们观看的状态下,他们会选择一些价格优惠的时段看电影,只是,如果改变他们观看的环境,打断他们观赏的氛围,他们却宁可付出更多的金钱来维护和营造这种慵懒的“审美”状态。(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