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汤姆·提克威影片,屡屡有“惊艳”之感——其影片色彩艳丽而青春、人物美好而感性、故事充满离奇与机巧、镜头流畅而具冲击力、音乐与影片往往相得益彰。他本人属于天才的全能型导演,担任过从编导演到制片、剪辑、音乐原创到音效师、特技师、特技演员等各种职务,参与主创和创作的影片到2006年止有105部①。这无法不令人想起之前德国的天才导演法斯宾德,他们经历多少类似,而其上升的迅速和耀眼程度都堪称对等。虽然现在提克威还远远称不上大师,但称其为世界一流导演已经不是问题。在众多青年才俊中,他似乎长于视觉表达而弱于理性思考,十足为视听一代的代表人物。 在电影中飞翔的“彼得·潘” 诞生了马克思后面的“男人”——恩格斯的德国小镇乌珀塔尔,在多年的沉寂后,又孕育出一位堪以为傲的人物:汤姆·提克威。1965年出生的提克威,后来在其影片中屡屡以有轨电车镜头来纪念自己的出生地。 童年时观看《彼得·潘》,对提克威而言具有决定性影响——奠定了他对与我们这个现实平行的幻想世界的兴趣。而9岁时观看的《金刚》则清楚地告诉他电影是纯粹人工之物。这个年龄能挣脱好莱坞“缝合体系”而认识到电影的虚幻真相,可以从另一角度证明提克威之天分。同时,《金刚》进一步激发了他对恐怖、惊悚类型的偏好,类似的影片《弗兰肯斯坦的新娘》、《米兰奇迹》、《万圣节前夜》也起到了强化作用。成年后的他一再遵循这种偏好选材。在这些影片的催化下,提克威的整个青春期都以电影为中心旋转燃烧。 为了看到更多的电影,提克威到一家艺术影院帮忙,这给了他很大的便利脱离年龄的限制,看到很多同龄人不能看的影片,进一步加速了他电影修养的早熟。11岁时他制作了第一部超8毫米影片,虽然提克威坦诚这纯属影迷对自己钟爱电影的模仿致敬之作,但超8在很多电影人那里是由普通膜拜者晋阶为电影殿堂神职人员时手持的准神器。 在首次游历柏林时,提克威就发现这座城市是电影天堂——每晚都有数不尽的经典影片上映。这使得他在中学毕业,遍投欧洲电影学院未果时便迁居柏林。他轻车熟路又找到一份电影放映师工作,并兼制片助理、导演助理等工作。1987年,他成为雄心勃勃的“Moviemento”影院的电脑编程师。此时他已初步积累了自己的电影资历,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影迷,并与许多德国导演建立了联系。后来的X-Filme Creative Pool的成员,此时就多以该影院为据点进行聚会交流。 提克威制作自己电影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直到他遇见罗莎·冯·普罗因海姆(Rosa von Praunheim)并结为朋友。后者鼓励他抛弃既成的类型模式,直接从自身生活中寻找素材,这使电影《因为》(BECAUSE)(1990)得以诞生,并在霍夫电影节(Hof Film Festival)上映。《因为》来自他与女友的争吵记录,既传达了个人私密的真实感,同时也是对套路的挑战,在电影节上赢得了观众的认同与笑声,同时也鼓励了他后来继续沿袭这种风格。这次获奖使得霍夫电影节成为提克威的麦加,并从此开始他全新的电影事业。1990年是提克威的幸运年,除了普罗因海姆外,他又遇见了志同道合的斯达芬·阿恩尔特(Stefan Arndt),他们结成双驾马车,努力赢得了德国公众广播公司(ZDF)制片人的资金支持,拍摄了提克威的首部故事片《一脸死相的玛利亚》(《致命玛利亚》)(Deadly Maria)。在此片中再现了少年时代影响提克威的惊悚风格,但却是在爱情音乐剧中逐渐展开的。该片仅仅进行了小规模放映,但以其极度非凡的故事、接近奢侈的精美流畅的视觉塑造,震惊了业内人士。尽管看过该片的观众相当少,但世界众多电影节都认识到了提克威的天才。《一脸死相的玛利亚》被柏林电影节评论协会评为最佳影片,在霍夫获得伊斯特曼奖金(Eastman Promotional Award),巴伐利亚电影奖最佳新人、导演奖,在100多个电影节放映,并在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巴西等国家公映,并得到了观众一致而热烈的反响。 德国导演的组织意识向来浓厚。就如26名德国青年导演在1962年签名发表“奥伯豪森宣言”,成立“新德国电影管理委员会”,最终刺激了“新德国电影”的勃兴一样,1994年,汤姆·提克威与斯达芬·阿恩尔特(Stefan Arndt)、沃尔夫冈·贝克(Wolfgang BeCker)、丹尼·雷维(Dani Levy)一起,建立了X-Filme Creative Pool(X电影工作坊)。这是一个纯粹的电影制作者团体,意欲为创作中的创造性提供最大保证,同时提供资金和机构支持。这一年提克威与沃尔夫冈·贝克一起合写了《生活是你的所有》(Life Is All You Get)。其他青年导演也有不俗成就。 1997年提克威编导了《意外的冬天》(Winter Sleepers),他的基本风格和题材爱好都在其中展露无余,该片就像《致命玛利亚》的升级版,在其基础上更加庞大而复杂。接下来1998年的《罗拉快跑》(Run Lola Run)则奠定了他世界级大导演地位。甚至有人评价说“德国人性格中的沉稳内敛也造成了德国电影的困乏和沉闷,而他(提克威)却像一道曙光,燃点激情,引发希望……《罗拉快跑》……让德国电影重新备受世人瞩目,也带来了德国电影界新一轮的复苏”②。该片在1998年成为最受欢迎的德国影片。顶着一头燃烧红发的弗兰卡·波腾在柏林奔跑的生动景象吸引的不仅仅是德国人。该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并以此为起点获得了更多的世界奖项。仅在美国就有700万美元票房。更重要的是,提克威赢得了好莱坞的喝彩,无数人希望能与他合作。“马太效应”百试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