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怀旧”在90年代的大众文化当中成为不断浮现的主题,这种怀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消费主义的表征之一,怀旧情调在填充记忆的空白与匮乏,在历史的想象绵延中制造着身份表达的同时,成就着“表象的消费与消费的表象”。 毋庸置疑,怀旧是对一段美好时光或幸福岁月的记忆,或者说是人们对另一段过往历史的追念,而有趣的是,对往昔历史或时代的怀旧,往往成为当下人的镜像,也就是说,“怀旧之镜”与其说叙述了那个曾经存在的幸福时代,不如说建构了一个幸福的无悔岁月,在这个意义上,关于青春的叙述往往成为一种“怀旧”。而不同时段人们对不同历史的选择,决定了“怀旧之舟”停泊在时间之流的某个地方,尽管这里的“地方”往往隐匿不显,或者说“地点”这一空间概念被充裕的“怀旧之舟”所遮蔽,比如,关于上海的叙述,显然是关于上海这一空间的叙述,但是人们所“怀”上海之“旧”,却是有着更为清晰的时代标识,如“三十年代的夜上海”。也就是说,“怀旧”是一种时间压抑空间的叙述,一种隐匿地点的“乡愁”(在英文当中,nostalgia既是乡愁也是怀旧),尽管地点(空间)无时不在时间之流中。 “怀旧”不是对于往昔的“真实”再现,而是一种对于历史记忆的重新讲述和组织,因此,这些在90年代中国文化地形图中不断停泊的“怀旧之舟”,就成为切入当下现实的症候点,怀“谁的”旧以及谁在“怀旧”就成为阐述症候的关键所在。前者指向“怀旧”的对象(“旧”),后者指向“怀旧”的主体(“怀”),一个指过去,一个指现在,显然,借助镜像原理,过去不过是现在的理想状态,或者说,过去是现在的欲望所在。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所“怀”之“旧”对于当下人来说并非那么遥远,也不是那么切近,尽管人们很难直接体认“怀旧”的对象,但那段时间依然可以直接唤醒人们的情感记忆,这或许就是“怀旧”剧与历史剧的区别。在消费主义的时代,“怀旧之舟”成为人们释放郁积在当下的某种情感方式。 新世纪以来,大众传媒中最为引人瞩目的一股“怀旧”浪潮,肇始自播映于2002年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部以军人生活为题材却不以其军事活动为情节主部的电视剧把50-70年代的时代书写为“激情燃烧的岁月”,与之相伴随的是对诸多红色经典的重拍或改编(如《林海雪原》、《沙家浜》、《铁道游击队》等),和对50-70年代的负面叙述不同,或许足够的时间距离,使人们可以开始体认到那个年代的温暖,尽管这种温暖是通过对家庭伦理等日常生活的书写来完成的,正如红色经典的改编所贯常使用的策略是通过对原有文本自身的话语逻辑的填充和补白来颠覆或消解革命故事,尤其是突显其中的欲望关系,把曾经被压抑的欲望动力彰显出来,这股渐次显影的“红色怀旧”,使“无处停泊的文化怀旧之舟,终于找到一处‘真实’的港湾”。 当这种怀旧情绪某种程度上成为社会的共识,或者说成为热点话题的时候,根据大众文化不断重复再生产的运作机制,2007年上半年播出的工人题材电视剧《大王匠》和《爱情二十年》,都有意识地营造这种怀旧风格,如《大工匠》的片头段落使用黑白交错的静态画面以营造老照片的感觉,还有观众在网上留言“主题曲《金瓶似的小山》那熟悉的旋律一响起,我好像又回到了那个难忘的红色年代”。只是与《激情燃烧的岁月》不同的是,两部电视剧选择的都是以国有企业工人作为故事讲述的主角。 二 这两部电视剧关注的都不是当下的工人,尽管故事延续到当下,但故事的主角分别选取了50年代第一代国企工人(《大工匠》)和70年代末国企改革刚刚开始的新一代工人(《爱情二十年》),作为两个重要的时间点,50年代新中国刚成立,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刚启动,而随着剧情的延续,两部电视剧尤其是《大工匠》呈现了一种工人阶级在历史进程中的变化过程,该剧的“怀旧”情绪在于作为工人阶级的主人公们再也无法拥有“那个美好的时代”,留下的只是对于往昔的追忆。
上 《大工匠》剧照 中 《爱情二十年》剧照 下 《爱情二十年》剧照 无论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是诸多红色经典重写,一个很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是“以再度补白的方式,使断裂缺失的当代史与50-70年代的文学、文化文本再度进入现实脉络,或曰浮出水面”,或者说把断裂的当代史连缀成连续的历史。正如《激情燃烧的岁月》以家庭言情剧的模式“相当有意识地分辨了哪些历史是可写的,哪些历史是不可写的。它以一个家庭的成员37年的遭遇串联起了当代历史中所有的辉煌时刻,并以家庭的内在连续性缝合起历史,从而使这份‘激情’穿越了裂隙重重的当代史,并营造了一副别样的、连续的当代史景观”。 《大工匠》的历史跨度更大,从50年代初期,一直到21世纪之初。从剧情中可以感受到某种或缓慢或跳跃的历史变迁。 如果把《大工匠》放置在以工人阶级为主角的书写序列当中,可以看出这样一种关于工人阶级的叙述模式与以前关于工人阶级的描述之间的互文关系。简单地说,这部电视剧是十年来第一部工人题材的电视剧,显然,这里的“工人”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工人,进城农民工并不在此之列,在这个意义上,“工人”是一个历史概念。在经典马克思主义叙述中,工人阶级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的。可以说,工人阶级在经济上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即工业化大生产,在政治上属于革命的主体即被压迫阶级的代表,在进步论和目的论的历史叙述中被预设为人类历史的主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建国后,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主人和人民的核心代表,并且在城乡二元对立的制度安排中,工人阶级享受城市户口所拥有的一切福利,并且在象征层面上具有很高的荣誉(“工人阶级老大哥”)。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大工匠》所呈现的50-70年代确实是工人阶级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