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一套曾播出的32集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是一部少有的令人感兴趣的以东北农村为背景的“情感剧”,看似“乡土味”颇重的故事,富含“阳春白雪”式女性文化意识,极具人文关怀色彩,在“写意”与“写实”的交融中,透过生活点滴事件叩问当今社会的女性问题,意指文化人类学的价值取向。 正如接受理论指出的,任何作品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的或自足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从这个意义而言,受众对电视剧《乡村爱情》的接受或参与,或许会有截然不同的领悟,因为它表达的故事毕竟是个别的、具体的、现实的。笔者认为,作为表现中国农村年轻人追求理想、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的一部轻喜剧风格电视剧,该剧对现实的反映准确、细腻、深刻并且独具特色。剧中几个主要女性形象折射了当今社会的女性存在、女性价值、女性发展等问题,不仅涵盖乡村女性,而且对城市女性当下的生存状态同样具有参照价值和普遍意义。因此,《乡村爱情》的热播在女性问题的思考上显示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同时,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也呈现出不可否认的艺术魅力。 一、超越“原生态”的女性存在 我们知道,“纯粹的女性创作只关注女性自身。它把那些女性经验作为叙事的核心,它必然蔑视经典的道德法则。因而,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承认,纯粹的女性创作有时不免都是一种极端的女性主义存在”。[1]不言而喻,现实世界,因个体女性附着的生活理念、生活环境等千差万别,其生活色彩各有不同。《乡村爱情》定位展现王小蒙、谢大脚、小翠等女性的人生追求与奋斗,将她们的生存方式与爱情经历交织而成故事主线,无论在表现王小蒙对真爱的等待上,还是在反思谢大脚婚姻失败方面,都在单纯的个人情感经验世界里显示着独特的女性“意味”,让观众通过感悟生活,而沉淀现实杂芜,其思想直指女性主义。所以,《乡村爱情》里的女性“存在”,已经超越了狭隘的地域特点,代表了现代社会中不同类型女性的存在状态;既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她们超越了“原生态”,具有无限深广的社会文化内涵。 多少年来,在人们想像中,中国农村女性爱情虽已与过去大有不同,但似乎也不曾走入“阳春”大道。《乡村爱情》却不仅让人看到生机勃勃的新农村景象,感知日新月异的火热生活,更让人看到从远古走向今天的中国农村女性“颠覆”式的“现代”式爱情,领悟了中国千百万农村女性与改革开放社会的一起发展与成长。 荣格说:“人生中有多少种典型情境就有多少种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中。”[2]不难发现,《乡村爱情》中的几个女性,情爱处于不同的“典型情境”中,每个女性都有自己爱的意识,没有谁的爱是不值得关注的。其中,谢大脚的经历尤其令人感慨:当初,谢大脚在懵懂中走向婚姻,婚后与丈夫同床异梦充满无奈,丈夫整日不归终于背叛她,经历波折后,谢大脚终于走出失败婚姻迎来真爱。这里,谢大脚的形象,其实是现今中国农村一类女性的代表,故事在谢大脚当初迷惘与后来貌似野性、放纵自由的情感背后,积淀了创作者对女性生命本体存在形而上的思考与关爱。谢大脚所经历的生活反思,是从精神、心理到行动的升华,昭示了女性本体存在从现实到主观的升迁与嬗变。尤为可贵的是,谢大脚的形象,已走出以往农村影视作品中同类女人“怨妇”型模式,最终她真爱的实现,是演绎女性从自然的“我”到自为的“我”的一种升华。 阿恩海姆认为,“当人的精神世界中包含的力的式样与外在物理世界中存在的力的式样,在结构上具有相似对应性时,人就会对事物产生审美反应。这就是所谓‘同构对应’或‘异质同构’”。[3]《乡村爱情》主人公爱情生活的意象设置,无不与村里的荒山、流水交融在一起,其“异质同构”的境语意指系统,诠释构建的是人与自然力的交融与摩擦,在“原生态”的显现之中,展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表现了创作者对人性自然之美、创造之美的呼唤。因为“一块陡峭的岩石、一棵垂柳、落日的余晖、墙上的裂缝、飘零的树叶、一汪清泉,甚至一条抽象的线条、一片孤立的色彩或是在银幕上起舞的抽象形状——都和人体具有同样的表现性。……有时甚至比人体还更加有用”。[4]《乡村爱情》几乎没有任何布景衬托,明媚色调里几乎全是贴近自然的“原生态”表达,不仅强化了特定情景真实生活意象的进发,而且富有诗情画意,拓展了故事的叙事和抒情内涵。故事里,无论是王小蒙爱恋对象谢永强父亲谢广坤的浅薄、张扬、失落,还是女青年刘英父亲刘能那富有个性化小农意识的“精明”与算计,以及村长姑娘在对象选择上的患得患失,无不在朴素中透着哲理与深刻。这也使《乡村爱情》的意象选择,超越了看似寻常随意的“原生态”的捕捉。尽管,“许多时候,语言符号与对象之间的吻合决不像两个齿轮一般亲密无间”。[5] 在《乡村爱情》里,无论是隐性还是显性表达的女性存在,自始至终把女性自然特征和社会性特征融为一体,它告诉人们,女性存在作为一个主体和个体,有其自然性和独立性的一面,但总逃不脱社会的制约,也必然打上各种不同的社会烙印。正如一首深沉的抒情诗,一幅幽雅的水彩画,一首甜美的励志歌儿,《乡村爱情》让人感受到的是人性的活力、生命的伟大、奋斗的崇高。它对有如“天籁”乡野故事的人性展现,因刚柔相济“力”的结构样式的存在,有着明显的象征意味,放射着闪烁的人性光芒。 二、包蕴独特“格式塔质”的女性意旨 完形心理学,即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是一种整体把握,知觉不是感觉诸要素的总和,当感觉元素聚合在一起时,便产生某种新的东西。这全新的事物,并不是一种新的元素,而是一种由整体结构所决定的“格式塔质”。文学作品的价值是内含于作品整体结构之中的审美特质,这种审美特质,单纯用元素分析的方法是分析不出来的,只能依靠审美知觉对艺术作品的整体感受和领悟来把握。所以,电影艺术大师艾森斯坦曾经指出,把两个不同镜头对列在一起,它们就必然联结成新的观念,也就是由对列中产生出新的性质来。显然,从创作、欣赏、批评的角度而言,文艺作品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那么创作、欣赏、评析文艺作品时,就应着眼于对作品审美特质的整体把握。《乡村爱情》所表达的主题与意蕴,不算新鲜,但却是当代社会较为广泛、深邃、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虽然是植根于中国农村的,但却是属于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中的一个无法言尽至今仍需不断关注的焦点。我们要客观适宜地品鉴《乡村爱情》,就要把握《乡村爱情》的整体审美特质,只有在这个意义上说,才算真正理解了当今中国农村社会女性存在的价值以及她们的爱情价值,也才算真正理解了《乡村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