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与“超级商业大片” 对超级商业大片,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建设性的态度而不是破坏性的态度。因为破坏很容易,一夜之间可以破坏一个“旧世界”;而建设却是极其艰难的,一个“新世界”需要无数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一点一点地实现。 “大片”一词并非传统词汇,其概念源于1994年11月12日首部进口分账影片《亡命天涯》。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看,我们很难给大片一个量化的标准和尺度。不过,人们在谈论国产商业大片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聚焦于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三大导演及其他们的作品。事实上,当下中国电影就是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的“三国演义”,当下中国电影市场是他们的商业大片的天下。然而,这里需要澄清一个概念。严格说来,上述电影都不是一般意义上、主流意义上的商业大片,而是超级意义上的商业大片;准确地说,应该叫超级商业大片,因为它们在任何时候都是少数几个“大腕”导演的特权,而永远不可能成为中国电影的主流运行模式。更重要的是,超级商业大片所遵循的完全是资本逻辑、经济逻辑而不是文化逻辑。 超级商业大片的资金来源与成本回收模式是:以本土市场为基础,以国际市场为保障。事实上,超级商业大片由于制作成本巨大,大多有海外资金的背影,在制作时便已考虑到海外市场营销因素。因此,超级商业大片不可避免地要全方位迎合西方。问题在于,超级商业大片对海外市场作了错误的想像,甚至把海外市场的口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陷入了双重危机。一方面,一味的古装+武打,其“复制”的结果从纯粹商业利益的角度也只能是效益递减。另一方面,由于对海外市场作了错误的想像,超级商业大片自以为是、一厢情愿的迎合西方价值观,丧失了本土文化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本土文化的形象,也危及了本土文化的安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商业大片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个人意志的产物而是电影产业化发展的自身要求,是电影工业、电影产业充分发展后的产物。反过来说,也只有在电影工业、电影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大片才能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事实上,中国商业大片是在引进美国好莱坞大片的刺激和压力下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中国商业大片并不是在中国电影工业、电影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不是中国电影工业、电影产业自身发展的产物,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美国好莱坞大片刺激和压力下产生的,因此,中国超级商业大片存在的种种问题,都与中国商业大片是在“外因”而非“内因”的基础上产生有关。譬如,超级商业大片在“技”的层面如情节设置、细节处理、化妆服装等方面都存在着种种“硬伤”,就与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不完善、中国电影工业水平低下以及缺乏专业化的制作团队密不可分。 越级商业大片文化立场、文化价值观方面的混乱乃至偏差,除了资本逻辑、经济逻辑和商业逻辑的推动之外,除了对“海外口味”进行了错误的读解和想像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与当下中国社会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的混乱乃至缺失有关。当下之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和深化,其经济快速转型必然会引发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转型。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影下,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也在加快,东西方文化融合、尤其是各种思潮折射山的文化潮流及其价值观念日益强烈的影响着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尤其是年青一代。不可否认的是,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也出现了某些混乱,如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对市场经济的非人性一面缺乏必要的警惕和批判,对大众文化、商业文化缺乏必要的整合和规范等等。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弊端和怪现象,很多就与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缺失有关。因此,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超级商业大片也不是一种科学的、建设性的态度。对超级商业大片,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建设性的态度而不是破坏性的态度。因为破坏很容易,一夜之间可以破坏一个“旧世界”;而建设却是极其艰难的,一个“新世界”需要无数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一点一点地实现。无论如何,正如恩格斯所言,不能在泼掉脏水的时候把孩子也一起泼掉。 发展主流大片的历史机遇 在探讨大片、尤其是上流大片的时候,我们必须有本土意识、历史意识;当然,更要有发展的眼光。唯有有效地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电影产业化发展规律、并高举主流文化大旗、表达主流文化价值的主流大片,才能最终促使中国电影步入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良性轨道。 当务之急是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主流大片。因此,唯有有效地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电影产业化发展规律、并高举主流文化大旗、表达主流文化价值的主流大片,才能最终促使中国电影步入可持续、义好又快发展的良性轨道。2007年1月,在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同志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主流大片,指出没有主流大片就很难在心影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王太华同志进一步指出,我们非常需要,而且完全有可能拍出主题健康有益、艺术精湛新颖、技术先进引人的,有中国特色的主流大片。 尽管“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主流大片”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超级商业大片提出来的,但并非无源之水。事实上,中国电影人一直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能够让中国电影观众喜闻乐见的主流电影模式。只不过没有用主流大片,理论界也没有从理论上给予相应的总结和阐释。前面说过,大片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量化标准。同时,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电影体制条件下,大片也有不同的含义和意义。从纯粹的投资角度看,大片也就是所谓大投资、大制作。从历史上看,中国虽然没有“大片”概念,但也有自己的一些所谓大投资、大制作。从《芙蓉镇》、《孙中山》、《血战台儿庄》、《巍巍昆仑》、《百色起义》、《开国大典》到《大决战》、《大进军》系列,都是本土意义上的大投资、大制作。另外如《东归英雄传》、《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红樱桃》、《红色恋人》、《红河谷》、《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春天的狂想》、《横空出世》、《我的1919》、《紧急迫降》、《生死抉择》、《黄河绝恋》、《冲天飞豹》、《国歌》等电影,笔者称之为“新主流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它们就是一种中国特色的主流大片。总之,我们绝不能无视、忽视乃至抹杀中国电影也有其大投资、大制作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