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作为动词,对现实世界的看与对电影的看初看上去似无区别。其实,从学理角度出发,二者的差异不容忽视。这些差异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可以给电影创作和欣赏提供有益的启示。本文以接受美学和认知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探索它们在下列方面的差异。 一、自主性 对现实世界的观看,人是行为的主客体,看的对象除了伦理上的非礼勿视和生理上的有害刺激之外,几乎无所不包;在看的情感意愿上,看是完全独立的动作,乐意就看,不乐意就不看,毫无羁绊。进入观看过程后,看的方式也是自主的。例如看徽州大石门古戏台①,在空间上,可以坐在山坡上远眺,把它放到河水与峭壁的背景里玩味;可以站在戏台下仰视,感受屋檐在天穹下轻灵与飞扬的动势;可以走上舞台触摸柏木圆柱的坚韧与纤巧,感受斗拱的精致与坚固。当然,侧面、背后乃至戏台下的空间都可以成为审看的方位与对象。在时间上,可以连续审视半个时辰;也可以只作数分钟的匆匆浏览就半途移步,去相连的太尉庙欣赏气宇轩昂的石柱和风格粗犷的木雕。在看的仔细程度上,可以走马观花,达到初步了解;可以细究慢察,作专业性探寻;还可以动用手、脚、鼻、耳等其他感觉器官,获得综合性印象。 对电影的看,不论在影院还是居室条件下,一般都需要通过购买达成某种不成文的协议,才能最终获得观看权。在居室的观看条件下,观众可能获得放映员似的相对自由,选择观看的内容、次数、速度,但这种局部自由在近期尚不足以颠覆看电影缺乏自主性的现状。因为,在身份上,看电影者依然被命名为“观众”,从艺术接受的角度看,这一命名意味着有一种比观众更原始的电影力量,观众必须与它互动,而不是自主始动。即使是具有扑克牌结构方式的电影,那副牌子也还是别人给定的。对于听了旁人的介绍,或看了以偏概全的广告,或偶然走进放映厅的观众来说,看电影带有一定盲目性,因为事先他无从判断该电影值不值得看。在信息接受上,观众处于单向不可逆的信息传播链条的下游,只能被动地接受不论他喜欢还是讨厌的信息,不能给正在被观看的电影以反馈,从而使影片更适合自己的兴趣。最本质的不自主是视角的他者化。在影院视点上,观众只能服从画面视点。观众一般固定在一个座位,纵然观众可以在观看场所的前后、左右、上下任意改变头部或身体的位置,有时影院人少,他甚至可以换座位,但在不同位置不能像现实中一样移步换景,而只能看见摄影机拍下的同一视角。他可能坐在比银幕高许多的后排俯视银幕,但如果镜头是仰视,结果在心理上他的视角还是向摄影机投降,必须在意识上仰视银幕形象,即便他认为该形象不值得仰视。在画面视点上,观众必须服从叙述视点。摄影机的视线来源有导演、影片中的旁观者、隐身的叙述者、出场角色,甚至不知其所以出的视线,不论观众的好恶、习惯,这些视点统统加在观众身上。由于摄影机和数字技术的帮助,在这个视点通过推拉效果还可以改变观看距离,缩放物体影像的空间量,造成创作人员希望的心理效果。这就是说,观众要进入电影,就要进行视觉和心理的分裂:他有自己的眼睛,却只能透过别人的眼睛和摄影机的镜片才能视物;他有自己的心理,却先要用别人用完的心理显影液。所以,如果说对电影的看具有自主性,由于看电影是观众对现实的影像的反映,那么,这种自主只是对影像的自主,这与看现实是对现实本身的直接自主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二、眼动 在现实生活中,视觉环境多种多样,眼动的品质和方式应有尽有,难以一概而论。比如,同样是文字工作者,眼动以短距离的注视和扫视为主,但阅读纸质书面文字瞳孔开得比在电脑上阅读大。导游以远距离的注视为主,并通过头部和身体运动来补偿眼动视角的不足。修理手表的师傅则整天在放大镜下收紧眼部肌肉。在休闲时刻,人们的眼动又往往漫无目的,以随意注意为主。这是现实世界中眼动的复杂性。 看电影的眼动,是建立在随意注意基础上的不随意注意,是化随意眼动为不随意眼动的眼动。电影与现实的一个巨大区别是光影的不停变换。光影的变换引起的朝向反应是实现上述转化的原因。朝向反应是由新异性强刺激引起的一种机体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活动的突然终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② 要保持观众的非随意眼动,即,要保持观众对电影的有意注意,就须引发观众的朝向反应。朝向反应不仅由光、色等银幕上的物理刺激引起,更重要的是光色的新异性,即它们对视觉过程的不寻常性、意外性和突然性。所以,电影要调动观众的有意注意,就要在画面、声音和剪辑的布置上满足这些要求。 朝向反应通过暂时抑制视杆细胞的感光功能使观察者中断对其他物体的注视。这种抑制体现了对现实的看与对电影的看的区别。看电影时视网膜也有三个功能区:中央凹视区、副中央凹视区和边缘视区。中央凹视区只有视锥细胞,视角是1至2度,视敏度最高。副中央凹视区在中央凹的外环,这里既有视锥细胞,又有视杆细胞,视角大约10度,视敏度次于中央凹视区。这两个视区在看电影时都落在银幕上。边缘视区包括副中央凹视区以外的所有区域,银幕占据的最大视角在观众厅前排可达80度左右,而现实中的看则可达240度。该区视敏度最低。③ 三个区域的作用很不相同。中央凹收集眼睛注视着的图像内容,这些内容被意识加工,成为对电影的最主要认知。副中央凹视区收集的信息储存在潜意识中,如果受到再次刺激,就被提到意识层面,得到加工、记忆;如果没有得到二次刺激,就被忽略、遗忘。边缘视区的刺激启动朝向反应,引起有意注意的转移。在影院中,银幕视角从前排的20多度到后排的80度不等。可见,边缘视区很大的视野受到影院中黑暗的抑制。这当然是对现实的看中不会出现的,其目的为引起朝向反应。而长时间的朝向反应,则由银幕表现的内容引发。电影“通过艺术的力量,使观众离开电影院舒适的安乐椅,把他带到另外的环境中,带到遥远的国家,带到别的时代中去。”④ 以黑暗的遮蔽和边缘视区的抑制来控制朝向反应,完成电影的最终呈现,这无论对于把电影看成窗户、镜子、梦,还是其他的什么,都是很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