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由台湾制作人周令刚制作,郑少秋、赵雅芝主演的42集电视剧《戏说乾隆》在大陆播放,这部不顾历史记载与历史条件的限制,以玩笑和游戏的方式设计情节、描绘剧中人物特别是皇帝与大臣的电视剧,不仅使大陆观众感到耳目一新,而且对大陆电视剧创作人员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受《戏说乾隆》一剧的影响,大陆随之也出现了类似的电视剧,如《宰相刘罗锅》(1995)、《康熙微服私访记》(1997)、《还珠格格》(1999)、《铁齿铜牙纪晓岚》(2001年)等。这类电视剧在描绘历史的方式上,都与《戏说乾隆》一样具有游戏与玩笑的特点,因而被称为“戏说”历史的电视剧。 对“戏说”电视剧,观众与学术界都有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否定的,持这一看法的人认为“戏说”电视剧是糟蹋历史、误导观众;另一类是肯定的,持这一看法的人认为“戏说”电视剧纯粹是娱乐开心,观众不会当真,而编造历史故事也不会影响观众对历史的认知。那么,究竟如何看待戏说电视剧?它是文化垃圾的沉渣泛起,还是自由精神对正统创作观念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抗?是自由自在的民间文化形态,还是商业之手的利润操作?对“戏说”电视剧的否定是在捍卫史实的严肃,还是扼杀创作的自由?它在90年代持续走红反映了当代社会什么样的深层心理?本文试图从时代特征、社会心理、民族文化传统和观众审美习惯等方面作些分析,以求教于行内外专家同仁。 一、“戏说”剧的根源是观众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记载的国家,中国人也是一个相当重视历史的民族,这种对于历史的关注与爱好已经进入许多中国人意识深处,成为中国文化的基因之一,因此,无论古代或现代,无论在资本主义的香港、台湾或是在社会主义的大陆,中国人对于历史都一样有着浓厚的兴趣。比如历史题材的文学(如高阳、二月河的历史小说)和电视剧作品(如《戏说乾隆》、《雍正王朝》)可以在大陆、香港和台湾同时流行与热播,就是鲜活的例子。最近央视《百家讲坛》中易中天的“品三国”、阎崇年的讲“清史”都受到了观众的欢迎,证明讲古代历史确实可以引发当代中国人的兴趣,即便是学术讲座这样的严肃方式,只要讲得有趣,观众都可以喜欢、接受。因此,对于历史的一贯爱好与重视,对于历史那种挥之不去的内心情结,正是历史题材艺术作品受到广泛欢迎的观众心理,这种心理基础使历史题材的作品,包括“戏说”电视剧可以突破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成为不同社会、不同阶层观众喜爱的作品样式。 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历史从来都不完全是过去的东西,它总是以某种方式对现实发挥着作用,影响着当代生活。将历史作为知识与经验的传递途径,以考评历史来研究社会、以叙说历史来说明人生,一向是古代乃至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最主要的写作内容与主题之一,无论是古代司马迁的修《史记》、司马光的撰《资治通鉴》,还是近代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都有以前人说今人,以历史谏当代的意味。中国文化中历来有“以史为镜”的说法,中国知识分子乃至历代贤明的当权者都认为,无论历史事件与人物距自己有多久远,都可以成为镜子,从中可以看出自己的形象是否良好,自己的行为是否妥当,因而借历史来反顾当代、讽喻现实,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成为中国政治生态和文化语境中的有效表达方式之一。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与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中国的历史剧也就不仅仅是恢复历史的面目,再现历史的场景,而是常常具有“借古讽今”或“以古喻今”的含义,无论是古代马致远的《汉宫秋》、孔尚任的《桃花扇》,还是现代的话剧,往往都是在沉重的当代背景下,通过历史或借助历史说出严肃的政治话语。以中国话剧为例,40年代出现历史剧热的原因是:一方面当时正是国破家亡之际,另一方面,无论是在沦陷的上海或是国民党统治区的后方,反映现实表达人民心声的最好方式就是历史剧,因此,无论是大后方郭沫若的《屈原》、《棠棣之花》,阳翰笙的《天国春秋》、《李秀成之死》,还是处于敌伪统治下上海阿英的《碧血花》、于伶的《大明英烈传》,都是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借历史上的人物和故事,宣扬民族正义和反抗精神。 与知识分子将历史视为兴亡之镜,将历史作为道德与哲学建设的文化读本,将历史人物特别是君王道德化与伦理化不同,在中国民间,更多是将历史作为谈资与消遣对象,将历史人物故事化与演义化。从古代瞎眼说书人的“讲古”书目,到乡村舞台上演出的戏剧,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地讲述、表演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成为民间艺人的重要表演内容。古代诗人曾用“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这样的诗句形象地描绘过历史故事与人物在民间的讲述方式。民间也有“听评书掉泪,替古人担忧”之类的说法。翻开中国戏剧史,无论是元代杂剧,明代传奇,还是清代各地方剧种中,都存有大量历史题材作品,而且还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系列。如三国系列、五代史学系列、水浒系列、隋唐系列等。这些历史剧,在一些历史学家眼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不能称为历史剧,而只能算是“故事剧”。因为“历史剧必须有历史根据,人物、事实都要有根据。……人物、事实都是虚构的,绝对不能算历史剧,人物确有其人,但事实没有或不可能发生的,也不能算历史剧。”[1](P.268) 以一个历史学家的标准,这种说法并没有错,但是,这种对于史料运用的严格要求,却并不符合中国历史剧历来的创作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