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十七年”中国电影,我首先想到的是,贯串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电影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答案很明确,政治与艺术的关系。在“十七年”中,中国电影的起伏曲折、繁荣与衰败,都环绕这个轴心旋转。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观点,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电影艺术家、电影领导人,大都持有这个看法。 从《纪要》说起 作为“十七年”的过来人,我还想从另一个角度,一个被人们漠视的角度,来探讨这个主题。这个新视角就是重新审视历史文献《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我将这份当年显赫一时而今臭名昭著的《纪要》称之为“历史文献”,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将历史作为一门科学而不是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纪要》之所以定位成“历史文献”,至少有两条坚实的依据。其一,1966年4月10日中共中央以红头文件批发《纪要》,并附有以下批语: 这次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是一个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的座谈会。经过毛主席三次亲自修改的座谈会纪要,对当前文艺战线上阶级斗争的许多根本问题,作了正确的分析,提出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是一个很好的、很重要的文件。中央完全同意这个文件,它不仅适合于军队,也适合于地方,适合于整个文艺战线。各级党委应当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文艺工作的实际情况,认真讨论,认真研究,贯彻执行。 其二,自1966年中央批发《纪要》到1976年“四人帮”覆灭的10年里,《纪要》始终发挥着指导性纲领的作用,成为文艺革命乃至文化革命的宪章。从历史学的角度,这样一份全面反映主流意识形态观点,经最高权力机构认可并高度赞许,在长期实践中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件,如果不算是“历史文献”,又算是什么?总不能因为它是错误的,就否认它的历史文献价值吧?反之,难道过去的历史文献都是正确的?历史文献是特定历史时期对特定问题的重要反应,它是历史的客观存在。至于历史文献自身的是非曲直,有待历史的检验,有待后人的评说。 对《纪要》进行历史定位之后,再来探讨它的实质性内容。《纪要》对“十七年”文艺提纲挈领的概括性评述,与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密切关联,值得认真审读。 文艺界在建国以来,被一条与毛主席思想相对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专了我们的政,这条黑线就是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现代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和所谓三十年代文艺的结合。“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等等,就是他们的代表性论点,而这些论点,大抵都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早已批判过的。电影界还有人提出所谓“离经叛道”论,就是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经,叛人民革命战争之道。在这股资产阶级、现代修正主义文艺思想逆流的影响或控制下,十几年来,真正歌颂工农兵的英雄人物,为工农兵服务的好的或者基本上好的作品也有,但是不多;不少是中间状态的作品;还有一批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 当年读了这段对“十七年”中国文艺(包括中国电影)的檄文,大吃一惊。原来从建国以来,就有一条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文艺黑线在专政,这条黑线的阶级根源、代表性理论及创作状态都梳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与我这个“十七年”过来人的感受大相径庭!更令人困惑的是,20世纪30年代,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左翼文艺运动;而今在掌握政权的中国内地,在毛泽东眼皮子底下,怎么会有一条文艺黑线?连30年代的左翼文艺运动,而今也转化为“右”翼?真是匪夷所思。像我这样的人,迫于政治上的压力,囿于认识上的困惑,急忙批判自己的路线觉悟太低,以致沦为文艺黑线的吹鼓手。 “林彪同志”还委托“江青同志”总结了一条教训:“过去十几年的教训是:我们抓迟了,只抓过一些个别问题,没有全盘的系统的抓起来,而只要我们不抓,很多阵地只好听任黑线去占领,这是一条严重的教训。”这就是说,文艺战线上红线与黑线的两条路线的斗争,时断时续。“一九六二年十中全会做出要在全国进行阶级斗争这个决定之后,文化方面的兴无灭资的斗争也就一步一步地开展起来了。”《纪要》的出笼,是对“十七年”中两条路线斗争进行全盘的系统的清算。 林彪、江青先后在政治上覆亡,以他们名字冠名的这份《纪要》随之臭名昭著。新时期伊始,已发表过许多批判文章,指出《纪要》对历史事实的歪曲、篡改和理论上的荒谬,主要侧重于政治批判。这当然是必要的。其后,《纪要》这份历史文献很少被关注,似乎是被扫除到历史黑暗角落的文化垃圾。 如果要研究“十七年”的中国电影史,我认为《纪要》应该被列为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因为它最全面、最集中地概括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虽然是反面教材,但从学术角度看,它的历史学价值决不逊于其他任何正面教材。恩格斯曾经说过:“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的错误后果中学习来的快。”邓小平也说:“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 从探讨“十七年”中国电影史的视角,这里只提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贯串《纪要》全文的两条路线斗争,究竟是客观的历史事实(尽管是扭曲的事实),还是林彪委托江青杜撰的?如果这种路线斗争是客观存在,后来有关“十七年”电影史的著述(就我所接触到的),何以鲜见从路线斗争的角度来评述这段历史? 我认为“十七年”的中国电影,的确存在两条路线斗争,有时非常尖锐,而且贯串始终。总体来看,在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两派的阵营并不清晰,旗帜并不鲜明,斗争时断时续,罕有正面对垒的方式。到50年代末期,尤其是60年代前期,阵营逐渐分明,时见正面对抗,对抗从内部斗争发展到公开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