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从事拉美研究的有识之士都已令人信服地指出,巴西作为同中国有着一定的国情相似性的第三世界大国,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经验教训均对中国的相关领域有着相当宝贵的借鉴意义。然而,由于各种一时还难以克服的局限性,与两国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密切接触不成正比的是,人们对近年来巴西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了解甚少。在中国政府目前正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情况下,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近年来巴西在文化产业领域积累的经验。而在与巴西文化产业相关的诸多现象中,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巴西的“电影复兴”(O Cinema da Retomada)已成为一个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电影复兴”把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几乎被彻底摧毁的巴西电影产业成功地从死谷带入正轨,并逐步引领其走向繁荣。面对这样一个至今仍在释放其活力的文化现象,不仅巴西本国的电影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学者在近几年把学术聚焦点调整到“电影复兴”上①,甚至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学者也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牛津大学的巴西研究中心曾专门举办过关于巴西“电影复兴”的国际研讨会;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在近期也将巴西的“电影复兴”作为其主要的研究课题之一②。大力推进民族电影产业是中国目前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中国同巴西有着相似的电影市场环境,我们理应比英、美等国更关注巴西“电影复兴”的由来与现状、经验与成就。据笔者掌握的情况,国内专门研究巴西“电影复兴”的文章只有从事电影研究的朱靖江先生的《巴西新电影十年》一文。这篇文章勾勒了巴西“电影复兴”的基本轮廓。不过值得商榷的是,朱靖江先生把近十年来的“电影复兴”称为“新电影”,这会导致与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的巴西“新电影运动”(Cinema Novo)产生混淆③。 本文试图对巴西“电影复兴”现象进行较为全面的梳理:一方面,把“电影复兴”放在巴西电影产业史的纵向背景之中,在凸现“电影复兴”重要性的同时,为国内大体勾勒出尚属陌生领域的巴西电影史;另一方面,试图把“电影复兴”现象中电影人的努力、官方的政策支持、电影市场观影需求的变化等因素的“合力”效应呈现出来。 一 “电影复兴”之前的巴西电影 作为世界第六大电影市场④,巴西的电影产业在“电影复兴”前的100年里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回顾19世纪末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巴西电影产业走过的历程,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影复兴”的继承与突破。 早在1896年,在“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公开展示电影拍摄和放映技术的7个月之后,电影放映活动就开始在当时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出现了。两年之后,从意大利移居巴西的阿丰索·塞格莱托和帕斯肖阿·塞格莱托兄弟开始在巴西制作影像。因此,巴西电影的一些研究人员戏称“电影中的巴西是被意大利人发明的”⑤。1908年,巴西开始生产本土的情节片;从1929年起,巴西电影正式进入有声时代,出现了路易斯·德巴尼奥斯、马里奥·佩肖托(Mário Peixotto)、卡曼·桑托斯等本土喜剧和狂欢节歌舞电影大师。 巴西电影真正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民族产业是从1941年开始的。这一年,由莫阿西尔·费内隆(Moaciyr Fenelon)和阿里诺尔·阿塞韦多领导的一群年轻的电影艺术家在里约热内卢创立了一家名为“阿特兰奇达”(Atl
ntida)的电影公司。这些年轻人一开始持电影理想主义态度,希望为巴西生产出严肃、庄重、具有艺术探索意味的电影,但不久他们就向疾速膨胀的电影市场妥协了。在阿特兰奇达公司的电影人手中,诞生了巴西电影史上第一批高度风格化的本土类型片,巴西本土的电影史研究者习惯于把这种混杂了喜剧、狂欢节音乐、惊悚悬疑片基本要素的本土电影类型称作Chanchada(可译为“巴西式闹剧”)。阿特兰奇达公司生产的Chanchada电影在本土电影市场上获得了迄今为止都难以超越的成功,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20年中,非Chanchada类型的本土电影乃至国外进口的电影几乎完全被挤出了票房。电影史研究者齐亚格·里贝罗认为,致使Chanchada类型的影片获得巨大成功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在20世纪60年代电视大举进入巴西之前,以音乐节目为主的广播在热爱音乐的巴西民众中拥有难以想象的影响力,阿特兰奇达公司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把在广播节目中深受欢迎的音乐形式、音乐人纳入了Chanchada影片的风格中,制造了与广播节目谋合的本土通俗偶像文化。此外,Chanchada类型的电影还吸引了大批里约热内卢人气最旺的舞台剧明星加盟,使Chanchada影片成为展示本土娱乐业活力的一个巨大平台⑥。因此,属于阿特兰奇达公司的上述20年又被称为“巴西电影的本土好莱坞时期。”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