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一些好莱坞影片——诸如《致命罗密欧》(安德烈·巴柯维亚,2000)和《速度与激情》(罗勃·柯恩,2001)——开始呈现出多元族裔的明星阵容与风格化的城市背景。与之相应的,这些主角在“多元文化”的动作故事片中得以幸存的关键,得益于他们在一个跨文化的混杂语境中挣扎求生的能力。或许一切并非偶然,掌控这些环境的英雄形象越来越多地为一些黑白混血或多元族裔的演员所塑造,如《速度与激情》、《极限特工》(罗勃·柯恩,2002)中的范·迪塞尔和《致命罗密欧》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王盛德。① 这种趋势反映了当代美国种群统计和族裔认同观念的嬗变,昭示着都市动作电影中由来已久的白人中心主义观念正发生着某种微妙的变化。尤其要指出的是:如今的美国正经历着文化混杂和多元族裔的迅猛发展,这些新型的、族裔身份暧昧的主人公,正是这一阶段所催生出的族裔和民族关系问题的集中反映。本文所作的研究,将建立在好莱坞历史中对多元族裔平民区的银幕再现,以及美国种群统计、文化品位和流行文化嬗变的基础之上。 乍看起来,《致命罗密欧》和《速度与激情》对于千禧之际的城市及其多元族裔的市民似乎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觉呈现。《致命罗密欧》讲述了在都市景观上有着鲜明文化差异的旧金山海湾地区,一场发生在美国黑人与华人犯罪集团之间的争斗。在这个千禧之际的城市背景中,不同的种族集团彼此虎视眈眈,“和平共处”仅仅是用于贩卖民族服饰和音乐的一个梦想,而踏入对方的领地甚至还可能引发致命的后果。两个非白种的、“二元文化”(意指跨越了大众传媒的其他文化区域)的明星——香港影星李连杰和已故的节奏布鲁斯(R&B)和嬉哈(hip-hop)歌手艾莉娅——在叙事中出现,并终止了这两个派系的血战。 与之相反,《速度与激情》描绘了一个种族和谐的洛杉矶。在这个描写年轻的白人卧底警探潜入非法的街头赛车活动的故事中,《速度与激情》所展现的平民区,虽然每个族群都清楚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是存在于他们之间的是友善的竞争。而混血演员范·迪塞尔饰演了那个充满差异的、乌托邦式的亚文化群体中族裔背景复杂的领袖。本文所要探讨的,是上述两部影片中独特的背景、叙事、角色和演员如何影射和书写了当代美国的种族关系,尤其是多元种族/多元族裔这一日益明显的维度。 好莱坞电影中的种族性和平民区 族群混杂的都市景观在好莱坞电影中并不新鲜,它们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歹徒片或是40年代的都市问题电影之中。集中描述平民区年轻人的电影——无论是青少年犯罪片、城市歹徒片,抑或城市教育电影——相继成为五六十年代流行的片种。② 这一时期,大城市聚居区发生了“白人出走”现象,同时黑人和拉丁美洲移民纷纷向东北和西部的城市大迁徙,而电影里都市中心区的少年犯罪和种族争斗等题材则暴露出了盎格鲁中心主义所面临的焦虑。最著名的例子如《黑板丛林》(理查德·布鲁克斯,1955),《年轻的野蛮人》(约翰·弗兰肯海默,1961)和《桃李满门》(罗伯特·马利根,1967)③。这些电影描绘了都市环境,并建立了一种叙事期待,反映并加强了与美国社会中住房、安全感等紧密相连的有关种族、族裔、阶级的霸权理念。例如,在60年代的城市类型电影中,非白人城市居民常常是与犯罪暴力相纠结的问题人群,或者是沉重的社会问题面前最孱弱无力的受害者。 正如里奇·佩雷在他的论文《从同化到毁灭》中所指出的,1961年的歌舞片《西区故事》(杰罗姆·罗宾斯、罗伯特·怀斯)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设置在了曼哈顿的波多黎各和波兰裔美国青年争夺地盘的背景中,突出了波多黎各人“性欲过剩”、有着潜在暴力犯罪倾向的观念。④ 族群混杂的都市对于电影中的白人主角来说,是一个充满隐患的、缺少法制的场所。在城市教育电影如《桃李满门》和之后的《危险游戏》(约翰·N.史密斯,1995)中,白人老师勇敢地面对接踵而来的城市危险,协助他们的主管应付艰难的挑战,其过程体现出一种天生的优越感。 然而,好莱坞对于城市背景中种族角色的呈现逐渐发生了转变,尤其是随着70年代香港武打片和专门吸引黑人观众的电影的发行,全国的电影观众普遍减少;因此好莱坞希望此类影片能够将黑人和城市电影爱好者吸引进商业影院。马文·范·皮伯的《大流氓》(1971)标志着新一轮黑人城市动作电影的崛起,并蓄意颠覆了好莱坞传统的种族预期。正如艾莲娜·佩尼库特所言,此类电影的独特性在于赋予其主角“邪恶的权威、力量和控制力”。⑤ 曼斯亚·迪阿瓦拉和托尼·凯德·邦巴拉将专门吸引黑人观众的这类电影中的城市描述为美国黑人的一个社区,而不仅仅是白种人恐惧的集合体。正如邦巴拉指出:“黑人聚居区也有相似的风貌,在那儿我们处在一种被关进集中营的恐惧之中,而社区的概念却是,我们在一个自由的区域里制定确立族群认同感的日常生活规范。”⑥ 通过这种方式来建构城市,非白人居民从而被赋予了主体意识和权力。此外,迪阿瓦拉还认为,警察的管制和监视(连同贫穷和罪恶)也是黑人必须与之抗争的矛盾,强调了平民区一种被强加的殖民化状态。⑦ 除了这些隐蔽的政治信息之外,叙事当中还以撩人的节奏布鲁斯配乐、派头十足的流行时尚、明显的情节剧故事线索、禁忌的性关系、精心谋划的暴力事件吸引黑人和其他种族的电影爱好者。⑧如今表现城市题材和多元文化的动作电影正是建立在这个传统之上。 好莱坞电影工业正处于恢复阶段,民权组织也在不断游说,抗议影片把非白人定型化地表现为市中心贫民区的贩毒者和妓女,这些因素导致了多元族裔和中心城市题材作品的减少。20世纪80年代,当这类电影重新出现时,它们换上了一副新的、淡化政治性的面貌。其中最突出的当属所谓的“双种族伙伴侦探电影”,这种模式中,一个白人警官身边总是伴随着一个黑人搭档。譬如丹尼·格拉夫和梅尔·吉布森主演的《致命武器》系列(理查德·唐纳,1987—1998);还有将艾迪·墨菲推上了明星宝座的《48小时》(沃特·希尔,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