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伴随着中国荧屏的丰富多样和电视业界的改革发展,电视研究相应并自觉地呈现出多元和深入的发展趋势。其中既有对电视基础理论重新梳理和整合,又有对不同节目类型紧跟实践的观照,同时电视经营和管理的研究也在业界变革的激引下屡出新意。本文的研究材料主要有1000余篇收集自全国十几种相关领域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的论文,另有200多篇选自十多种报刊和专业网站的文章。内容涉及电视节目形态研究、电视文化发展探究、电视理论(价值)构建、电视产业经营状况介绍、新媒体新技术发展分析等多个方面。 我们以不同层面研究热点为关键词,来分类整理2006年电视研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并将电视研究界在当年取得的新成果:理论研究的深化、观念的突破和新观点的取得、新研究方法的运用、电视学界呈现出的新态势等融入其中。 通过对收集到的文章进行的简单统计,各研究领域的研究分布比重如下:
一、“真人秀”与选秀节目 2006年度的电视综艺圈依然是“真人秀”的天下:《超级女声》虽没有去年的火爆,但却还携带着往昔的光辉,《梦想中国》依然在不温不火中前行,而东方卫视几档综艺节目的突起,算得上年底的一抹亮色。有媒体甚至称我们进入了“泛真人秀”的时代。不同于去年侧重“超女”道德色彩的批判,本年度的“超女”研究着重生产、经营、品牌以及深层次文化解读。如有学者指出“对于这样一个文化事件或者说文化现象,仅仅情绪化地褒贬是无济于事的,更需要的是冷静理性的思考分析”。(1) 并进一步把“超女”现象作为当今“后现代”大众娱乐文化的一个“范本”来加以观照,对它的“成功”因素与利益动机、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等进行深层次的文化解读。 本年度电视真人秀研究不再拘泥于节目本体,更多地对真人秀做了前瞻性的思考和总结,如《电视选秀进入2.0时代》(2)、《电视选秀节目能够走多远》(3)、《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报告》(4) 等文章。胡智锋在2006年9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娱乐选秀热”的忧思》,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对时下火爆全国的选秀节目做了较为理性的思考,指出“电视传媒和社会各个事业领域都有义务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着眼大局……为营造一个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传媒文化生态和社会文化生态做出自己的努力”。而游洁撰文《关于“真人秀”语境的思考》,(5) 全面分析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历程和形态特征,并将其置于独特的“后现代”、“全球化”、“产业化”语境中加以审视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第10期关于东方卫视娱乐节目研究的一组专题文章中,众多知名学者从多种角度对真人秀及娱乐节目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尹鸿的《创新娱乐——东方卫视〈加油,好男儿〉的竞争策略》(第39页)对《加油,好男儿》做了翔实的个案研究解析,指出这样一档真人秀节目能够脱颖而出,有偶然性但更多是必然,这其中包括节目的“性别定位”、“模糊的技能标准”等多方面因素;时统宇的文章(《海派电视娱乐节目的有益启示》(第32页)对上海东方卫视娱乐节目的解析则更重视地域文化色彩,对其“海派”风格多有精到的论述;而谢耘耕的文章《抢占全球华人娱乐制高点——上海娱乐势力崛起之谜初探》(第28页)更像一篇对东方卫视娱乐节目的“调研报告”,文中系统详尽描述了东方卫视打造“娱乐王国”的激情创业之路。胡智锋、张国涛撰写的《东方卫视的娱乐创新之道》(第34页)则将真人秀放置到整个大的娱乐节目的背景下加以关照,指出“中国电视娱乐人仍然走在‘创造性模仿’和‘本土化改造’的道路上”,真正的本土化创新尚任重而道远。 本年度对于娱乐节目的研究有一个新亮点,学者们敏锐地注意到了新技术的发展给节目制作和电视运营带来的新的可能性。《从松弛走向迷醉——试析技术演进中的电视娱乐节目游戏本性》(6) 一文以数字技术进入电视为切入点,认为数字技术的互动性与娱乐节目的游戏性找到了契合点,两者的融合将会给电视娱乐节目带来新的可能性,使之成为虚拟环境下的沉浸性游戏。而在《从媒介技术的变革看电视节目的编排方式》(7) 一文中,作者梳理了我国电视既有的一些节目编排方式,并为即将到来的数字电视时代提供了不少有益的节目编排构想。两篇文章以媒介技术变革的角度关注游乐节目的游戏本性和电视节目的编排,是媒介技术演进下电视节目研究的新洞见。 二、“百家讲坛”与科教节目 央视10套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的大红大紫以及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成了业界和学界讨论热点,其中节目的经营和编排是研究的重点,如《〈百家讲坛〉节目定位与编排浅析》(8)、《从〈百家讲坛〉看学术性栏目的电视化表达》(9) 都指出内容编排、产品包装、传播方式等都是节目赢得观众、赢得市场的法宝;而《电视论坛类节目的大众化解读》(10) 则对论坛类节目本体如题材选择、叙事视角与方式等做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在节目的学术品位问题上,有学者指出《百家讲坛》“较好地解决内容学术品位与形式大众化的关系”,“栏目逐渐做到了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熔学术性、知识性、可听性和画面观赏性于一炉”(11);而在《〈百家讲坛〉成功背后的隐忧》(12) 一文中作者却对栏目选题的狭窄、缺乏互动交流以及受众年龄的老化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关于《百家讲坛》的一系列文章从一开始就避免了“捧杀”或是“棒杀”的学术陋习,而是真正地切入实际把脉这一热点现象,理性、批判性却又不乏建设性。 在《百家讲坛》的带动下,央视10套其他社科类的节目如《大家》、《人物》、《探索发现》、《讲述》等也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如《人物志电视节目的一般特征和审美特性——兼谈〈人物〉栏目的创作与追求》(13)、《他们的人生因不同而精彩——从〈大家〉的价值看节目的策划》(14)、《从〈探索发现〉看纪录片创作的变化》(15)、《〈讲述〉的叙事策略分析》(16) 就从电视创作者的角度解析社教类节目的内容策划、结构编排以及叙事技巧等,可以说这类文章对提高同类节目的制作水平是有所裨益的。而《科教节目传播策略分析》(17) 则对科教类型节目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了传播学分析,提出“准确定位”、“延伸效应”、“重复效应”等传播策略,旨在使“制作者运用传播策略进入自觉和系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