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2-0009-03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十一五”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谁能抢抓机遇,跻身百强,谁就能赢得生存和发展的巨大空间。办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对高等职业教育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将起到重要作用。办学模式指的是学校的投资和经营方式、学校管理体制、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等有机整合而成的学校总体运作模式。①本文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②为例,从教育思想观念转变、管理体制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整合、开放办学和特色兴校等几个方面,展开关于新组建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探讨。 一、实施“更新教育思想”工程,转变教育观念 在《合并组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实施方案》中,广州市政府对学院的定位和功能作了如下规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建设成为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与普通本科院校衔接,融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学院。通过努力,使学院跻身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这一定位表明,学院正经历着从成人高校向普通高校转型,从继续教育向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转制,因此,对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的内涵、本质及规律的认识和思考成为转变教育观念的首要任务之一。 为使全体教职工对现代大学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功能和本质有明晰的认识,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和要求有较好的把握,有科学的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发展观,逐步树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我们通过各种会议、媒体、中心组学习报告会、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教育思想转变工程。例如,先后组织召开了“高职教育理念与模式”“关于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如何实现依法治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教学体系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等专题讲座和中心组学习报告会;另外,以校报、墙报、校园网、各种会议等为载体努力营造激励斗志、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积极开展各种学习活动,使全体教职员工认清形势,明确学院的定位、功能和发展目标、办学宗旨,从而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凝聚人心,形成共同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取向,使全院教职工在工作实践中自觉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创业意识,主动关注学院的成长,以主人翁精神融入学院的发展中来。 二、实施“五个统一”工程,促进学院快速实质性融合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诞生对优化广州市高等教育结构,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国民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加快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由于原有校区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学校文化等不尽相同,因此,学院按照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设置规范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重组了原四校的全部教育资源,实现办学体制、机构编制、资产财务、规章制度和发展规划的“五个统一”。如重构管理机构,建立新的教学教辅和行政机构;按学科、专业课程整合师资队伍和实验实习基地;制定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等等。 三、实施“管理体制改革”工程,建立新的发展机制 对于新组建的学院而言,人事制度改革对学院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院在干部队伍建设,引进人才,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试行全员聘用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学院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中层干部全面竞聘上岗,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选拔出了品质优秀、勇于创新、能力很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同时,学院启动人事代理制度,试行全员聘用,合约管理,能过“三定”(定编、定岗、定员),精简机关编制,建立系统的考核激励制度,关注公平,强调效率,多劳多得,优质优酬,以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人事制度。 全面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重点,实行总体规划、整体发动、规范分离、分类转制、分项突破。建设与学院改革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支撑体系。 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优化人才资源结构 合并组建以来,学院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强调人才强校是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是事关学院发展速度的头等大事。学院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采取制定“一套政策”、建设“两支队伍”、抓好“三个环节”、发挥“四个作用”等几个方面措施切实加强师资队伍、管理队伍和研究队伍建设,整体提升人力资源素质。 制定“一套政策”,即全面系统地制定一整套具有创新精神的激励性人才工作政策;建设“两支队伍”,即重点抓好“双师型”和高资历队伍的建设;抓好“三个环节”,即抓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管理三个工作环节;发挥“四个作用”,即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发挥校内政策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发挥人事职能部门在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中的服务、管理、监督、引导等作用,发挥社会优质教学资源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