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7)13-0005-05 在教育部颁布的1854所普通高等学校①中,高等职业院校共有1135所,这些院校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在1996年以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十年进程中迅速发展起来的。10多年来,围绕高职办学的目标存在许多认识分歧。本文基于教育谱归属、职业谱指向、研究谱区间的辨析,讨论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基本定位,以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同时,对1135所高职院校进行类型划分和数量统计,以了解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现状规模及分布概况。 一、高等职业院校定位的讨论 (一)教育谱(知识传播)的类型归属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主要是技术级或技能级人才,如技术员、高级技师等,在欧洲职业谱中属B类。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97)关于高等教育的标准分类,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相当于5B,应按第5B级课程进行定位。其与5A级课程区别如下: 第5A级课程:理论型的、为研究作准备的(历史、哲学、数学等)或可从事高技术要求的职业(医学、牙科、建筑学等)的课程。 第5B级课程:实用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课程。一般比第5A级的短,并集中在为进入劳务市场作准备的具体的职业技能上,尽管一些基础理论会包括在各个课程中。第5B级课程的内容是面向实际的、具体的职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行业或某类职业、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 相比之下,第5B级课程更面向实际,更与具体的职业挂钩,但不能直接进入高级研究课程;至少要有相当于两年全日制的时间,但通常是2年或3年 (在根据累计学分授予资格的体制中,需要有类似的时间和强度);入学要求掌握第3B级或第4A级的某些科目;能使人从事某种职业。 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职业人才,造就半专业和准专业的高素质劳动者。作为辅助和补充,少数高职院校亦可提供本科预备教育和“专升本”的教学服务,也可以尝试与中等职业教育贯通(如五年制)的办学模式。 (二)职业谱(知识应用)的定位取向 从现代职业结构谱系看,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技术级(半专业级)、技能级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要在兼顾文化素质基础的同时,突出职业导向,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高职综合类院校专业设置尤其要满足区域产业结构发展需求,强化实际应用特色。 以工程类人才为例,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工业化发展和技术进步,在工程师和技术员中间产生了工程技术师(技术专家)这一类人才,使得工业技术队伍结构更趋于完善。工程技术师的职能不同于工程师,在美国,该类人才一般通过4年制本科培养,工程技术系列和工程系列本科培养对应的学位都是学士学位,区别于2年制的技术员培养(副学士学位)。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区别于欧美的一大特点是长期没有区分出工程技术师的系列,这与我国工业化不发达特别是中科技产业落后有关,也与教育界的认识有关(见表1)。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更是备受争议。以工科为例,尽管高职教育现实中办学的范畴很宽,但工程技术师和技术员应是其主要培养目标,其中2~3年制技术员培养量大面广,因此,由培养实力较强的工科院校举办4年制技术本科教育仍然是很有必要的。在我国发展现代制造业和完成工业化进程中,不能忽视现代工业和制造业的人才分工结构规律,技术队伍分工结构不能停留在西方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状态。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而言,技术与技能人才目标的区分也是明确的。技术员与技术工人是2个系列而不是2个层次的人才,技术员有不同层次,技术工人也有上至高级技师的不同等级。过去,我国的技术员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或高等专科学校培养,而技术工人的教育和培训通过行业、企业的各类技工教育培养。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多中专、大专、技校、职工学校都变成了高职院校,与一些传统工科大学举办的职业技术学院并驾齐驱,学制、目标、规格提法和认识都比较杂乱。教育部部长周济曾提出3年制高职必须搞2年的改革,初衷是促使这些学校改革课程、强调职业应用的导向,解决就业接口的不适应性问题,同时与国外2年制专科教育接轨(当然我国还缺副学士学位)。笔者认为,这种促进是有必要的,但不宜一刀切,质量较高的高职院校举办4年制技术本科仍有必要。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曾说过:“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随着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不断升级,生产、管理、服务和技术第一线对更高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已十分迫切……发展四年制教育是高等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另外,高技能人才培养近些年提得比较多。“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既不是白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应该叫银领。”应注意的是,在心理学等学科视野中,技术和技能的概念是有交叉的,技术的概念从手工业时代的技巧、工艺以及工业革命后的装备、工具及使用,发展到19世纪后科学理论的物化运用,以及 20世纪以后综合多要素的技术系统说,其内涵是发展的;而技能也有复杂程度的差别,如复制式的技能和产生式技能的区别。因此,工人也讲技术,技术员、工程师等也讲技能,而其内涵结构却有所区别。 但在教育领域内一般区分技术员和技术工人系列为技术型和技能型,有约定俗成性。如果按照知识理论基础要求来区分,高等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应该比较贴近技术员和技术专家规格的培养,当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包含或具有高级技术工人的“技能型培养功能”也是无可厚非的,这是产业需求、高教大众化后高职学生现状及就业挑战以及学校自身的历史基础的现实结果,而且现代加工制造业发展具有知识化、智能化特征,蓝领“白化”意味着技术工人教育的高移,导致技术工人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占据的比重增长,并且其知识能力构成越来越具有类似技术员的培养特征,也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否可以说高职院校定位的目标就局限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呢?这需要通过系统性研究理清高等职业教育的合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