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职学生在内省性心理发展和矛盾性心理发展方面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 中职学生大多是因升学考试失利,未能上高中,被迫读中职;且农村籍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打工或工作的学生占大多数。这些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个人身份、追求目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原有的心理结构被破坏,心理平衡被打乱。他们在克服各种不适应的同时,力图建立新的心理结构,达到新的心理平衡。在这“破”与“立”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普遍性的矛盾和冲突,这样便形成了中职学生比较特殊的心理特征。 (一)内省性心理发展特征 1.个人选择的自由性和自我认识的困惑感。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社会价值的多元化,教育实施的多样性,使得他们可选择的出路和机会也随之增多。然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使得许多学生的自我认识也产生不确定性,导致自我追寻中的困惑感。例如,许多中职学校就实行了“2+1”的教学模式,学生最后一学年可以选择实习就业,也可以选择继续学习,或报考高一级的大专院校。于是,在客观出路广阔而主观条件不足的矛盾情境之下,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 2.社会环境的优越性和自我评价的自卑感。现代中职学生的生活环境总体来说是优越的,较之于他们的父辈与祖辈,生活在今天的他们大都衣食无忧。然而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的相对落后,使得他们的自我评价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正因为他们的客观处境与主观感受大相径庭,因此,现今的中职学生大多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生长在优越环境中却不知如何利用有利的条件来发展自己。 3.学校教育的强制性和自我控制的无力感。当中职学生在经历了入学时短暂的兴奋期,克服对环境的陌生感及自身心理、生理上的不适感后,便对学校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管理体制、规章制度等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甚至产生排斥感。他们在强化自己的个人意识,调节自己与学校和社会的冲突时,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觉。 (二)矛盾性心理发展特征 1.成长中的独立性与依赖性。现在的中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从小养成了依赖成人的习惯。由于中职学校基本都是寄宿制,在获得较“独立”和“自由”的环境后,成人感迅速加强,他们希望在思想、行动、心理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独立性。但由于缺乏独立生活经验,他们常常感到孤苦无依,特别是在遇到麻烦或身体不适时,他们的心里更加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由于成长过程中的矜持,往往让他们难以启齿。他们也常常为消除这种依赖性,心里展开一番斗争,但这种斗争给他们带来的是焦虑,甚至有时是无能为力。 2.人际关系中的闭锁性与交往性。中职学生在人际关系中产生闭锁心理表现在,一是环境变化引起的不适应感,二是心理“断乳期”带来的心理上的巨大变化。性格开朗的学生可能很快就会适应新的环境,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在新的集体中寡言少语,情感闭锁,宁愿把自己的情感埋在心底或写信向过去的好友倾诉,也不愿向自己的新伙伴吐露。但人的本性是渴望交往的,他们的内心其实是希望能够融入新的集体中的。这部分学生一方面有着寻求理解和与人交往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又无法克服自己的羞怯心理去主动与他人接触,这使得他们内心经常处于矛盾之中。 3.身心发展中的稳定性与动荡性。一方面,现代中职学生的身心发展呈生理成熟较早,心理成熟较晚的趋势。生理逐渐成熟必然引起心理上的变化,对于自身和身边的社会,他们经常产生莫名的困惑。有些学生产生了对异性的好奇和特殊的好感,甚至开始了对异性的倾慕与追求。由于他们这时的心理发育往往不成熟,并不具备恋爱的心理素质,使得他们的恋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冒险性。另一方面,青年期时限延长,使得青年期内身心变化加大,也使得青年期不稳定的因素增多,产生心理上的动荡。 4.身心成长中的渐进性和文化影响的多元性。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在中学阶段重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错误观念,造成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在实施中严重脱节的现象。因此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学校的教育和初中时完全不同,再加上学生生活环境的突然转换,从农村、城镇到大城市,从父母言传身教到现代化的教学环境,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大量信息自由冲击,由此产生的文化影响不连续的现象,打破了其身心成长的循序渐进性,导致他们在陌生的文化环境,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无所适从,甚至误入歧途。 二、中职学生产生特殊心理特征的原因分析 导致中职学校学生具有以上心理特征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现阶段社会公德意识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习以为常,因此,一些中职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社会上一些人对中职学生的歧视,使得中职学生出现了对抗社会等心理问题。 (二)偏见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有的学校不知道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的领导、教师教育思想有偏差,教育观念落后,甚至认为中职学生就是学习差、思想差的“双差生”,这些,都对中职生的心理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