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要建立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社会运行机制。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合理的利用各类资源,做到可持续发展。而人与人的和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要内容就是劳动者基本权利的平等。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人和谐乃至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如何结合国情有效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就需要从理论上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将有助于在实践中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① 一、科学发展观与适度经济增长 传统发展观是以工业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志,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当作现代化实现与否的标志。因此,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一发展观往往表现为对GNP和高速增长目标的强烈追求。但是,无论是西方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按照这种模式发展业已昭示,这种单纯片面追求GNP增长的发展战略,并不能保证社会生活的进步与发展,也并不一定会随着产出的增长而使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以及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显著提高。相反,带来的严重后果是,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急剧恶化,资源日趋短缺,人民的实际福利水平下降,贫富差距悬殊,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现象,发展最终难以持续。 我国50多年的经济建设过程中,一直把经济增长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指标,偏重于产值增长速度,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然是投入和消耗越高,成本越大效益越低。经济虽然出现了高速增长,但二元经济结构并未消除反而有强化的趋势,经济增长中的科学技术进步贡献率相对比较低,② 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基础层的市场体系不成熟,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法规不完善,等等,使得经济发展的内在质量和整体素质改善与提高的幅度滞后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很显然,一味强调增长的高速度、超越本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经济发展阶段,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容易造成经济结构的畸变、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国民经济总体效益低等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基本的差别。经济增长只是指社会财富的增长、生产的增长或产出的增长,③ 而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所发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它不仅包括产出的递增,而且还包括投入产出比例结构的优化、收入分配的合理化、需求结构的高层化、文化教育普遍化、生态环境优美化、科学技术先进化和生产生活服务化以及政治制度民主化等等。可见,经济发展在外延上大于经济增长,在内容上更为广泛地触及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诸多方面。因此,尽管经济增长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前提,没有经济增长很难有经济发展,但是并非经济高速增长必定带来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稳定。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经济发展才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及结果。正因为如此,联合国提出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均衡”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发展观,试图通过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来避免因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正因如此,1995年9月世界银行宣布,将采用一种把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因素综合起来计算国民财富的新方法,以取代传统的只以国民生产总值的收入量论贫富的方法。④ 这种新统计法可以表明一个国家在改善其人民现在和未来的生活方面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并给以其长处和不足两方面较清晰的图画,这有利于防止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为确定科学的、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依据。在总结了国内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按照上述现代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发展经济,摆脱贫穷,走向富裕,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只有在保持国民经济相对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关于这一点,邓小平早在1989年在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性时就明确指出,经济发展速度不能取代一切,“我们的一条经验是发展顺利时要看到出现的新问题,发展要适度,经济过热就容易出毛病”。⑤ 胡锦涛总书记也明确指出:“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⑥ 这是因为,一国经济发展速度具有客观性,主要受到经济发展周期性的制约。一般在经济起飞阶段,由于经济发展空间大,只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如体制、组织、管理、资金等,经济就可能发展比较快;而在经济趋于成熟阶段,则发展速度相对慢,因为这时经济基础增大,经济发展空间缩小,劳动力成本提高,发展主要依靠技术的提高,发展难度加大。同时,经济结构的调整速度规律、技术进步的发展规律以及管理水平提高和人们观念的转变,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发展速度。 从经济变迁而言,稳定是一种经济秩序和发展状态。社会经济能够稳定的协调发展,各种主要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合理及高级化,那么,经济发展速度就会快;如果总量失衡或总量波动和结构变动呈强态势,过剩和紧缺并存,社会经济就不能持续发展,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也是不会理想的。在现实中,国民经济总是以一定速度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自然灾害、体制变迁和某些突发性随机因素以及政府的干预,发展速度年年会有所不同。从世界各国和我国的经济发展轨迹可以看到:如果经济变化升降幅度不大,就可以说经济发展是稳定的;反之亦然。稳定还有一个速度问题,如果是保持快速发展且波动不大,就是快速稳定发展。而快速稳定发展,即以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且又能稳定持续发展,可以用较短的时间来完成先行工业化经济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使工业化进程缩短,这对后起工业化的发展中我国来讲是需要企求的。 讲稳定还要看长度,即经济发展的持续性,至少要求在5年至10年期间或更多,时间短了经济发展速度就来一次大波动,这不是稳定发展。比较研究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低速度稳定发展易维持较长时问;平均经济增长取中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比较好;快速稳定发展维持时间长则很难。而且先行工业化经济的增长过程比后行工业化经济增长过程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因此,尽管一个国家本来很贫穷,但只要在经济上做到持续、长程稳定发展,就能在较短时间里摆脱贫困落后进入中等或发达国家行列。如韩国在60年代是世界上人均收入最低的国家之一,但从1960年到1989年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8.7%,经过30年的长程稳定发展,现已成为富有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