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本管理原理的含义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我们党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高度概括。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各项管理工作中必须采取以人为本的原则。具体到实际管理工作中,人本管理原理是指在各项管理活动中,从人性出发来分析问题,以人性为中心,按人性的基本状况来进行管理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管理方式。其核心理念是:给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提供充分的空间,然后让他们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共同的努力,将组织中的成员培养成为技术加管理型的人才。[1]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率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长使得传统的资本、物质资源不再稀缺难求,人才成为最宝贵的资源,知识和人才的价值大大升值,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这一发展趋势,就必须在各项管理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校作为一个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的特殊社会组织,更需要在管理中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二、高校人本管理理念的意义及特点 在前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试图把人本管理理论运用于我国高校管理,初步构建起适应我国国情的高校人本管理模式,以促进我国高校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其意义在于: 从社会发展层面来看,人是社会进步的主体,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成就大业,人才为本,有了高素质人才队伍,就有了发展后劲。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从高校的发展来看,首先,高校的重要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发展,一切教育关系主要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来展开,人的因素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其次,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教师的工作水平,教师劳动是一项长期性、自主性、难以控制和量化又极具个性化的复杂的脑力劳动。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坚持以人为本,认真研究改革过程中的高校教师管理模式,是不断提高高校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根本保证。[2] 人本管理在高校管理模式中的特点是,(1)人本管理把师生员工的需求、欲望、兴趣放在第一位,重视用各种手段去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比只靠物质刺激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容易达到目的;(2)人本管理注重对教职工和学生心理、行为的深入研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从而减少了强制性管理、惩罚、靠条条框框规章制度严格约束控制教职工和学生所产生的抵抗情绪,使他们的劳动从被迫变成了自愿;(3)人本管理强调自主管理、参与管理,激励教职工和学生发表意见,提倡教职工和学生参与决策,提高了他们参与决策的自觉性、主动性,从而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促进企业的发展;(4)人本管理注重协调人际关系,注重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师生之间的内部沟通,减少了行政管理的人际矛盾,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5)人本管理既抓住了管理的根本对象即管理的客体,也抓住了管理的主体即管理者。 三、人本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实现 以人为本是现代高校管理的内在要求和集中体现,而高校管理的内在要求就是要解放高等教育的生产力,改革高等教育的生产关系。在管理实践中改革那些束缚高校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使高校生产关系促进高校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高校各项工作的全面、深入的发展。人本管理突出的正是在管理实践中“人”自身应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也是管理的重要目的。基于对人本管理的本质特点和价值取向的认识,在学校管理的创新实践中,应注重管理过程的人本化、全员化和民主化。 1、要有准确的广大教师人性假设 要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研究确定准确高校教师的人性假设,这是我们实施人本管理的先决条件。要认真研究教师的心理需要和工作动机,建设有利于发挥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学校管理平台,全心全意地依靠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促进学校的不断发展。现代管理已从“由我做主”向“互相商量”转化,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的基础上。[3]学校可发动教职工参与学校的管理,使他们对集体目标取得认同,这对于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管理目标决策的质量有着莫大的作用。 2、强化队伍建设,创新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实现高校跨越发展 高校应坚持与时俱进,抓好专任教师、科研人才、管理干部等三支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快培养、引进一大批新的学科带头人,增建一批博士后工作站。加快高校产学研一体化步伐,扶持重点课程、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鼓励高校建立面向企业的产学研联合体和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逐步解决人才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以人为本在高校的管理,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机制。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的调查研究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一般仅需发挥20%~30%的能力,即可保证不被解雇。如果得到充分激励,则职工的能力可以发挥80%~90%。其中50%~60%是激励的作用所致。[4]创新制度化的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努力拓宽渠道,做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树立起让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在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的导向,实现高校跨越性发展。 建立和完善人才测评、考核制度,不断摸索人才激励的方法,创新人才使用的五个机制:一是公正的平等进入机制;二是有序的竞争比较机制;三是科学的择优任用机制;四是公开的民主监督机制;五是良性的能上能下机制。 3、对教师进行连续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