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除农业税结束了两千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但也使得农村公共产品问题更加严峻,如乡村道路毁损严重、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农村养老院的老人处境悲惨、地方财政更加紧张拮据等等。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最重要的职能,一个不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就必然受到削弱。人民政府要证明自己的行为符合人民的利益,就必须为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国民公平地提供公共产品。 要解决农村公共产品问题,有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比如:如何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如何反映农民对于公共产品的真实偏好?如何让农民能够参与公共支出的监督过程?如果我们不能提高公共产品提供的效率,增强公共产品提供过程中的公正性,那么,无论是加大对于“三农”的投入力度,还是撤销乡镇政府、精简干部队伍,都无法使农村公共产品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因此,我们有必要运用经济学有关分析工具,来分析农村公共产品问题,进而寻找政府、乡村干部和农民的利益结合点。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找到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的治本之策。 一、农村公共产品的界定 分析农村公共产品问题,离不开对于公共需求的分析。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存在着私人个体需求和社会公共需求。私人个体需要因其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特点,可以通过市场加以满足。而社会公共需要,如社会安全、公共秩序等,它们在效用满足上具有不可分割性,在消费上不具有排他性。而公共产品,也就是用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按照这种理解的话,农村公共产品就是农村地区农业、农村或农民生产生活共同所需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它既包括乡村道路、农田水利设施等农村基础设施,也包括农村社会治安、农村基本医疗、气象服务等农村公共服务。就现实而言,农业水利设施直接关系到农业抗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农业市场信息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经营决策活动;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公共卫生、农村义务教育、农村社会治安更会影响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因此农村公共产品对于“三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农村公共产品存在非排他性问题,这就意味着一些人不能被排除在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使用之外,但却无需为使用该物品支付一定费用,因此他们寄希望于别人为此支付费用。这样就产生“搭便车”问题,个人就会拒绝为该公共产品支付,而寄希望于别人为此支付,从而导致私人市场无法提供公共物品。“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就是对于这种现象的形象表述。那些具有较强公益心的人们,则会被认为是“神经病”、“傻子”,而人们的极端自利的理性行为,最终导致了大家利益的普遍受损。在这种情况下,由政府出面来克服“搭便车”行为,以税收的方式为公共产品付费,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固然可以克服“搭便车”问题,但也会引发一些问题。如果政府能够代表社会和公众利益,并能够按照社会和公众利益去纠正市场失灵,这当然有助于社会公众社会福利的增加。但很多情况已经证明,政府机构中的官僚也具有“经济人”特征,他们也有着自身的利益诉求。为了其自身利益,各部门官员均试图证明本部门比其他部门更重要,以争取更多的公共资源。这往往使得政府机构膨胀和财政赤字不断扩张,也降低了政府参与公共活动的有效性和公正性。无论是政府的“越位”行为,还是“缺位”行为,都是政府失灵的具体表现。我国曾经历过较长的计划经济时期,但由于民主建设滞后,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政府失灵的现象表现得也就更加普遍。如何治理“政府病”,让市场和政府都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的确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公共产品的特征决定了政府需要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但介入不当又会造成政府失灵。特别是对于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民政府而言,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各种必要的社会公共设施和良好的公共服务,更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这种意义上讲,改善公共决策过程,增强公共决策的有效性和公正性,不仅有助于各级政府事权的科学界定,更好地反映农民对于公共产品的真实偏好,让农民更好地参与对公共支出的监督,也有助于实现对乡村干部的有效激励,从而更好地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 二、基于公共决策视野中的农村公共产品问题 为谁生产、生产什么、谁来生产、如何生产,这是经济学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也是关系到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利益调整的政治经济问题。在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过程中,这一问题同样需要得到回答。为谁提供涉及公共决策的目的和受益者,提供什么则涉及公共偏好的表达以及公共决策的内容和对象,谁来提供则涉及公共产品提供过程中财权和事权的配置,怎样提供则涉及公共决策的具体实施执行。不厘清这些问题,在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过程中就会产生消极后果。 1.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对象 为谁提供农村公共产品?这个问题涉及公共决策的目的和受益者。直观而论,应该是为生活在农村中的居民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然而各种各样追求部门利益或政绩的行为,也是在“服务农民”的借口之下纷纷出笼的。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被认为是政府应该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但在“普九”验收的强大压力之下,全国许多地方或者是大规模向农民集资,或者是向社会借贷,买了很多不该买的设备,建了许多不该建的房子。而这种通过集资或借贷办起的达标小学却因为本村儿童不足,旋即被撤,还带来了许多烂账。又以被列入安徽省各级政府政绩考核指标的“万里绿色长廊工程”为例,虽然在宣传中也讲该工程“有助于农民增产增收”,但由于其正外部性和对于农民增收的作用均极为有限,农村干部群众对此积极性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