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手起家 教授办学 创办华联实用外语科技学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珠江三角洲,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三来一补加工企业不断涌入,企业林立,一时间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已到求贤若渴的地步。面对这一科学的春天,即将退休的华南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侯德富先生审时度势,不禁思绪万千,“十年浩劫”夺去了他宝贵的光阴,从此放下教鞭,放弃他心爱的教育事业,实在难以割舍,经过深思熟虑后,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创办一所以外语为主的职业学校。拟通过办学,既为自己和退休的老教授们提供一个发挥余热的平台,使他们老有所用、老有所为,继续为社会多做贡献;同时也为那些高考落榜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使他们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 1990年5月,华师大、华工大、暨大和原民族学院几位教授经过商讨,决定创办一所“华联实用外语科技职业学校”,暂开设英语、日语两个专业,继而仿效兴办私学鼻祖、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创办一所私立大学。学习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以期出现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的盛况,为国家繁荣富强尽自己所能。 办学的前提条件是办学场所和办学经费。尽管筹办者大多是教授,但由于当时大家工资普遍较低,除养家糊口以外所剩无几,而办一所学校,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对于筹办者来说,几乎是天文数字。面对困难,筹办者们知难而上,积极想办法,上下求索。基于老教授们教书育人、发挥余热的热忱,深深感动华师大领导。同意暂借华南师范大学教工俱乐部的几间房舍作为办学场所,就连课桌椅也是利用华师大闲置不用的旧课桌椅。借助华师大教工俱乐部的房舍,华联学校有了简易的办学场所和简陋的办学条件。此举被华联人誉为“借窝生蛋”。 其次是生源问题,筹办者们经过多方努力,联合广州市钟声科技职业学校共同招生,开展职业教育;为增加生源,他们还在《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媒体刊登广告。广告词是这样写的:“高考落榜不用愁,路在脚下自己走”。一时间,吸引大量的落榜考生。1990年9月开学,报考华联学校的人数有100多人,经过笔试、面试,英语、日语两个班共录取了63人,日语专业只录取了4人。一所外语职业技术学校诞生了。 办学初期,学校经费来源主要是学生的学费,但有限的生源以及较低的学费收入很难维持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资金缺口非常大。为办好华联,创办者们齐心协力、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尽最大的努力克服困难,锐意进取。除联合招生的职业教育外,创办者们顺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想方设法多渠道办学,以增加学校收入。如先后举办18期英语托福培训班;为广东省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约120人举办2期赴日本研修班等;形式多样的办学模式办的有声有色,为华联学校进行原始资本积累作出重要贡献。 尽管通过创业者们的努力,学校有了一定的收入,加上社会的捐资助教,资金有了一定的节余,老教授们本应按劳取酬,帮补家庭开支,改善家庭条件,但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为了实现他们心中的宏愿,他们在办学初期连续3年没有拿过酬劳,这种对教育的忠诚、矢志不移办教育的决心,感动上天。经过几年的发展,从华联学校毕业的学生共800多人,靠多渠道办学、靠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学校积累了一定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同时也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正因为积累了办学经验,且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本,从而形成了“以学养学,滚动发展”的华联办学模式。 二、把每一分钱都花在教育上 创办私立华联学院 1992年7月广州市教育部门在番禺召开一次“社会力量办学研讨会”,借此春风,创业者们再次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功夫不负有心人,10月19日,一份广州市教委文件《关于同意私立华联大学进行筹建的批复》下达了。从这一天起,私立华联大学筹建委员会就在华联学校的基础上开始运作了。 1993年10月,私立华联大学筹委会出台《私立华联大学(筹)章程》,章程规定私立华联大学(筹)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董事会赋予的权力,侯德富教授在教学管理方面,全面实施“专家办学、教授治校”的管理,建设“以老教授为骨干、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开创了民办教育的新模式。 12月3日,广东省高教局组织专家对私立华联大学建校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对华联办学条件进行认真的评估和论证,由于华联学校办学多年,有较强的师资队伍,丰富的办学经验,和必备的办学设施,最后专家组确定:私立华联大学具备办学条件。1994年4月2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关于同意成立私立华联学院的批复》,华联创办者孜孜以求的办学目标终于实现了。 作为一所民办高校,自然不能以一般培训学校的标准来要求,而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普通高校办学条件来严格要求,基于此,私立华联学院百业待兴,对资金的需求尤为突出。尽管困难重重,按照国家规定的普通高校办学条件,原暂借华南师范大学教工俱乐部的几间房舍已不符合办学要求,通过选址和多方论证,最后确定新校址为广州市天河区棠东的几栋工业厂房。为赶在1994年9月新生开学前完成新校区的装修、建设。华联的创办者筹集了200万元资金,加上初期办学积累的资金以及社会捐资助学资金,共筹集资金400多万元,租用棠东3万平方米的四栋三层楼房作为校舍,同时添置了一批教学仪器和设备,把学校从华师大教工俱乐部搬出,从此结束了“校中校”的历史。此举被华联人誉为“租窝生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