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农业无论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社会事业发展,都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农村人才的培养,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所谓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就是充分利用和发掘农村人群的生产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高效和优化发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对现有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对潜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大幅度地提高农村人群的素质。我国有13亿多人口,80%在农村,农村劳动力有5.6亿,占全国劳动力总人数的43%,这就是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现实。因此,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极为重要。 1、有利于深化农村改革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对于深化我国农村经济改革、推动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以及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是我国农村面向新世纪所面临的伟大而艰巨的任务。这项任务的完成需要农村人口素质的大幅度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本积累的快速发展。只有通过加快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才能使广大农民提高自身的素质,具备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 2、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传统农业主要靠外延式扩展,通过增加耕地和加大物质资源的投入来提高产出。这种发展方式一是投入产出比低、效益不高,二是受耕地资源制约,发展空间十分有限。因此,对于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我国来说,农业发展必须超越这种传统模式,向现代农业转化。现代农业是内涵式农业发展方式,是通过利用科技化、专业化、精细化来提高农业的产出、品质和附加值,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现代农业所依赖的主要是农业科技开发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而这一切都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依赖于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3、有利于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适应知识经济,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我国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正处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时期,加快经济方式的转变需要,受过良好教育、训练有素、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科技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新型劳动者。如果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不提高,就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转移,难以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是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人才结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是要求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只有具备一定科技知识和专业素质的劳动力才能胜任。二是人才的多样化,除了传统农业中的直接生产劳动者以外,还需要大量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要适应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劳动力素质和人才结构的要求,必须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持耕地、森林植被和水资源,防止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而要做到这些,关键是要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增长由原来的依靠自然资源的开发转化到依赖科技开发和人的素质提高上来。显然,没有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不能有效的去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和劳动力的素质,就不能有效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转移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促进农业和整个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要有效地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大力地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大致说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是转移到乡镇企业,二是从事服务行业,三是进入城市各个行业。不论是哪一种转移,都对农村现有劳动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可以说,如果没有素质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就无法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不可能有效实现。因此,要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首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所需要的劳动力,是受过良好教育、训练有素、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科技水平和专业技能的新型劳动者。现有的低素质农村劳动力,很难适应城镇发展的要求。实践表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加快,资本密集度提高,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农民自身素质也无法满足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随着城市下岗职工的不断增加,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到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机会在不断减少,即便进入城市,由于素质低只能从事传统的、低级的、简单的、收入低微的工作,这样就严重限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成为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因此,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决定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和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