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项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建设和谐城市与建设和谐农村统一起来,这是当今中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城市的和谐,更谈不上整个社会的和谐。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国农村和谐的重要战略抉择,而在建设和谐农村的大视域中,我们又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反贫困问题。 一、农村反贫困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大幅度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为进一步推进农村反贫困创造了条件。 1、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科学指导。 贫困问题是人类的一个世界性难题。党和政府历来都重视农村反贫困问题,采取救济式扶贫等办法帮助农民渡过难关。我国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大规模的反贫困行动,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自1984年起,国家开始设立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核心任务的反贫困计划,1986年,国务院设立了反贫困指导小组来执行这个计划。 在这一时期,反贫困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战略,其标志是四个纲领性文献:一是中共中央、国务院1986年发出的《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该文件明确指出“七五”期间贫困地区的发展目标,即解决大多数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二是国务院于1994年3月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该计划明确要求集中财力、物力、人力,用7年时间基本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三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6年10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的决定》,该决定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扶贫战略。四是2001年5月颁布《中国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提出了今后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同时,中央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由1980年的10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22亿元,累计达到1147.8亿元。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按我国的国家贫困线统计,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下降至2002年的2820万人;农村贫困人口比例从31.6%下降为3.5%;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中国在世界的反贫困历史上,取得了令世人难忘的记录。世界银行指出,大规模脱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成就之一。 2、农村发展已经形成的物质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制定了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农村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发展较快,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基础日益雄厚。据统计,2006年在自然灾害频发、上年基数较高、政策效应趋稳、贸易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全国农业发展仍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一是粮食生产连续3年稳定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预计超过9800亿斤,单产再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单产连续3年双增,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二是农民收入连续3年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比上年增加300多元,实际增长6%以上。农民收入增量连续3年超过300元,为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三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主要经济作物和畜产品、水产品产量均创历史最高记录。乡镇企业保持较快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农产品优质率、生产集中度和产区加工度进一步提高,农村非农产业份额、劳动力非农就业份额、农民非农收入份额进一步增加。四是农村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全面取消农业税,终结了2600年农民种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粮食购销体制、农村信用社、国有农场等改革取得进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了成功探索。五是农村公共事业成为统筹发展的新亮点。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投入大幅增加,西部地区全面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扩大、补助标准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明显加强。农业农村呈现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也为进一步改善和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彻底摆脱贫困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3、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政府开展了以减贫为目标的“东西扶贫协作”工作,动员东部较发达的15个省(市)对口帮助西部11个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省(区、市),通过对口支援、经贸协作、劳务合作、人才交流等多种形式,支持西部贫困地区发展。1996年以来,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社会捐资共计7.4亿元,捐物价值8.4亿元。同时,中央国家机关开展定点扶贫,1994年以来共向帮扶地区捐资或捐物价值54亿元。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带动下,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私营企业和志愿者个人积极参与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其中,民主党派开展的“智力扶贫”、共青团中央组织的“希望工程”、全国工商联主办的“光彩事业”、全国妇联组织的“巾帼扶贫”和“连环扶贫”、中国扶贫基金会创办的“天使工程”等,都为消除中国的贫困现象、促进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2004年10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了“CEO扶贫倡议”。CEO们将以1万元人民币为起点捐资扶贫,扶贫项目包括引进实施1000个家庭生产致富项目、为1000个贫困乡村进行村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贫困乡村学校设立1000个综合知识期刊阅览室、为孤寡老人和残疾人设立1000个养老中心等。在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帮困,支持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的实践,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反贫困任务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