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教育概念,它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将信息通讯技术充分整合应用在教育系统之中,是信息资源开发和理由及信息社会所特有的重要组织与理论管理方式在教育领域实现的一系列过程。[1]首先,从技术层面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系统的设备性能可靠、标准统一;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以共享,时空受到限制少;智能化使得教育信息系统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讯自然化;多媒体使得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再者,从教育层面看,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包括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2] 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五化、三性”。其中,“五化”指的是:教育信息显示多媒体化;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教育信息存储光盘化;教育信息传输网路化;教育信息管理智能化。“三性”指的是:1.开放性——它能超越时空,使教育向所有需要和愿意学习的人开放,并实现资源共享;2.非线性——它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都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框框,在电子课本和网上教材中,知识间的联结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发散的、板块的,可以有多种组合和检索方式,它是一个因人施教的系统,照顾着每一个学习者的需求;3.交互性——它能实现人—机之间的双向沟通和人—人之间的远距离交互学习,促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多向交流。[3] 其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其次,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另外,突出终身教育和学习社会化。由于教育信息化的后果的直接承担者是教育,因此它对于目前大众一直关注的教育公平问题,将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部分。 一、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公平的负面影响 第一,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或载体)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由于教育信息化必须以一定的信息通讯技术为载体或手段,因此要分析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务必先从其载体或手段入手,即分析“信息通讯技术”在教育公平中的应用和影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概念的延伸和扩展,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其实质还是教育机会均等,即人们在同等基础上,具有平等竞争的机会。 众所周知,信息通讯技术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也是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质条件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好的地区,物质条件发展也相应要高,其所配套的信息通讯技术也相应要先进得多。相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物质条件发展也相应要差,其信息通讯技术水平很有可能跟不上,甚至根本无力配备。 就拿城乡居民购买和使用信息通讯技术设备的情况为例。目前很多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了我国先进水平行列,因此在这些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大多数可以享受到各个方面的优质待遇,其中当然包括教育。由于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物质条件的优越,一方面人们比以往更加注重子女受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发展自我,另一方面也注重工作和生活的舒适与享乐。现代化的信息通讯技术设备的运用已经相当普遍,这可以从人们随身携带的手机、MP3、甚至是笔记本电脑等信息通讯技术设备上得到验证,这也充分说明城市人们的发展脚步基本上与信息通讯技术是一致的。 然而,生活在农村的人们和城市少数人(即如上所述——城市多数人之外的人)的生活境遇却如此不同。虽然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加快,农村的生活水平相比以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相比农村人口所获收入,他们所要支付的日益增长的教育经费支出要远远超出这个收入的数目。如此一来,农民们便不得不为子女受教育必须支付的、高额的教育经费劳心劳力,倾家荡产,更何来经费购买现代化的信息通讯技术设备和支付使用这些信息通讯技术设备所需要支付的费用呢?查阅若干项调查均可表明,农村子女入学率某种意义上绝对低于城市子女的入学率。 因此,农村的子女由于在入学经费条件的有限情况限制之下,他们享受信息通讯技术的机会便相劝贫乏,很显然随之而来的后果是:他们无法像城市富裕子女那样获取到更多由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所带来的先进的信息和知识。 正如刘政奎委员说,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突出表现为我国大部分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状况非常好,而在一些落后地区和大部分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状况非常差,有的地方几乎到了不能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任务的程度。以台州为例(如表1): 表1 台州市2004年普通小学和初中校园网络建设情况统计表
由表1可见,台州市城市小学网络开通率为43.1%,农村小学网络开通率为3.1%,两者之间差距接近14倍。在“100M光纤接入互联网络的学校比例”指标的比较中,台州市城市小学与农村小学的差距高达51.7倍。 从我国整体来看,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对教育投入的差距悬殊。2001年,全国人均教育投入367元。其中,北京市最高为2844元,贵州省最低为177元,两者相差15倍,四川、广西、江西、安徽、河南等省均不足250元。2001年,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最低为76元,与最高相差17倍,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最低为196元,与最高相差9倍。农村教育经费尤其匮乏,2001年全国农村普通中学预标内事业经费生均拨款仅1054元,农村普通小学基建支出生均只有132元,而且拖欠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是多年来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使农村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