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第三产业变化发展轨迹及其现状的特征 为了说明这一点,首先需要简要概括一下世界各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共同特点: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上升,先是超过农业,后是超过工业;其内部的传统服务业比重下降,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其劳动生产率趋于上升;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增大,以致服务业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产业。这些特点可以看作是反映经济规律的第三产业发展的一般趋势。 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证明了这一点。依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在1980、1990、2003年这三个时点,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32%、 41%、49%;下中等收入国家分别为42%、43%、52%;上中等收入国家分别为44%、 52%、59%;高收入国家分别为61%、65%、71%。①上述数字表明:无论是纵向看(依四类国家经济发展的时序看),或者横向看(把四类国家放在同一个时点看),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都是上升的。而且四类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不仅都超过了农业,而且都超过了工业。 问题的本质在于:一般说来在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的情况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均收入必然增加,由此必然导致消费的水平提高和结构升级。而消费升级是循着人的生存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依次梯度推进的。正是这种需求的变化发展从本质上决定了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比如,在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人们对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需求就会显著增长,这是其一。其二,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也会进一步细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原来作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服务环节会独立成为一个服务的生产部门(如信息服务和流通服务,会独立发展为信息产业和第三方物流业);原来作为家庭消费的服务也是可以发展成为独立产业(如家政服务业)。其三,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政府不仅提供的公共产品会大大增长,而且提供的公共服务也会大大增长。这里需要提到:有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才有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实际上,在国家产生以后,政府就有了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只不过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达到了空前未有的规模。如促进充分就业,熨平经济周期,防止通胀和通缩,平衡国际收支,维护市场秩序,反对垄断,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提供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等。正因为这样,随着古典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政府的财政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大上升。依据美国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的计算,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英国从1890年的8.9%上升到1955年的36.6%,美国从1880年的7.1%上升到1962年的44.1%。②在当代经济发达国家,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达到了 50%以上,有的还达到了70%。其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是有变化的。在农业经济时代,土地就是这种生产要素。到了工业经济时代,机器就是这种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成为这种生产要素。当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也是以第一、二、三产业为载体的,其作用也是渗透到整个产业经济,但相对说来,知识经济更多地集中在第三产业,同时,知识经济的科技含量更高,创造的增加值更多,这样,第三产业增速更快。正是上述各种重要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成为工业化和现代化中的一条客观规律。 也正因为这样,从长期发展来看,这个趋势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会表现出来。新中国建立以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趋势。1952-2006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28.6%上升到了 39.5%。在这期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也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家统计局曾将我国第三产业划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仓储业、邮电通讯业、商贸业及餐饮业等;第二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管理业、居民服务业、公用事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是为提高居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服务的部门,包括科研、教育、广播、电视、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等;第四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警察、军队。依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计算,在1991-2002年间,第一层次增加值在第三产业的比重由48.4%下降到41.3%,下降了7.1个百分点;第二层次比重由32.2%上升到38.4%,上升了6.2个百分点;第三层次比重由9.3%上升到11.5%,上升了2.2个百分点;第四层次比重由10.1%下降到8.7%,下降了1.4个百分点。由于这四个层次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各种服务业的用途,而不是产业层次的高低,因而难以从整体上看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但是,第二层次比重的大幅上升表明了第三产业内部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分工的发展,第三层次比重上升表明了由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上升而带来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还要提到: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2005年,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16倍。③另据有的学者计算1981-2000年,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劳动贡献率为30.83%,资本贡献率为26.83%,综合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为42.35%④这些数字表明:第三产业虽然没有根本改变以劳动和资本投入为主的粗放增长方式,但综合要素生产率还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但是,必须着重指出:我国第三产业的正常发展过程被严重地扭曲了。就建国后各个经济发展时期来看,如果不说1949年10月至1952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⑤,那就还有以下三个时期:一是1953-1957年。这个时期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既是由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和多种所有制并存向基本上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过渡的时期,也是由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向占主体地位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第三产业的发展,虽不是很理想,但大体上正常。195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28.6%;1953-1957年,其比重是在29.3%-30.8%之间波动的,略有上升,基本体现了第三产业发展的一般趋势。二是1958-1978年。这个时期在基本经济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方面都是进一步强化的时期。在这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由1957年的30.1%下降到1978年的24.2%。其中1976年还下降到 21.7%,是建国以来第三产业比重的最低点。这样,这期间第三产业的正常发展过程就被大大扭曲了。三是1979-2006年。这个时期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向占主导地位的国有经济与多种所有制同时并存和共同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这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4.2%上升到2006年的39.5%。但需要指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恢复性上升。而且其间不正常的波动幅度也很大。如197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到21.9%,比1978年下降了2.3个百分点,比1976年也仅高出0.2个百分点。所以,这个时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此前第三产业发展被扭曲的状况,但扭曲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