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长期贫困落后的农村面貌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农村总体上进入小康阶段。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的是农民增收难问题。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许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面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促进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当务之急是要站在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适应农业发展阶段性变化的要求,转变观念,探索新的工作思路,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移到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采取综合性战略措施,千方百计拓展农民增收新领域、新途径。 一、实施调整推动战略,靠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农民增收 我们要按照“产业调优、质量调好、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发展目标,切切实实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围绕市场需求调结构。要把市场作为生产的第一信号。既要研究现实市场,又要研究潜在市场;既要研究国内市场,又要研究国际市场,变先抓生产为先抓市场。根据市场的变化需求来引导生产,调整结构。二是围绕提高产品品质调结构。要抓紧淘汰那些不适销对路和效益低的品种,大力引进、选育和推广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名优特新品种,通过培育名牌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档次。同时,还要坚持无毒、无残毒、无公害的“三无”标准,努力扩大绿色安全、深受消费者青睐的产品。以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来提高商品率,扩大国内外市场销售份额。三是围绕加工增值调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体系。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加工环节利润。四是围绕节本增效调结构。要根据农作物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对各种养分的客观需要,实行科学配方,适时精量投入,改进和加强经营管理,减少和消除损失浪费。努力把单位生产成本降到最低水平,使布局和选项能适合资源特点。五是围绕区域优势调结构。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突出特色,着力在发展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上下功夫。力求通过优化区域布局结构,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形成与本地资源相适应,独具地方特色的专业化、集约化、多元化生产格局,以避免产业结构趋同,出现生产过剩而造成经营风险。 二、实施龙头带动战略,靠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要着力发展那些市场前景好、技术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从资金、信贷、土地、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给予特殊扶持。使其通过资产重组、联合兼并、招商引资等有效形式,达到优化资产配置,壮大优势骨干企业,增强带动功能的目的。二是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把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大生产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使其逐步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实现产与销的相促并进。进而营造一个重点行业形成优势,重点产业形成规模,重点区域形成特色,重点产品创出名牌的基地建设新格局。三是要处理好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企业与农户要通过签订合同、契约等形式,确定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还可以通过发放生产资金、赊销生产资料、提供生产服务等形式,把加工、销售的利润给农民返还一块。为了抗御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带来的双重风险,龙头企业要从维护农民利益出发,建立基地风险保障基金制度。在创利多的市场波峰阶段,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基金,专款专储,以备农民遭受自然灾害、产品滞销、市场价格下跌时,为其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以避免农民收入下降。要建立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机制,既要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农民作为生产主体和投入主体的作用,做到宜统则统,宜分则分,把统和分有机结合起来。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最大限度地解决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问题,为农民排除后顾之忧。四是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经营档次。要在推进产业化经营过程中,紧紧围绕科技创新,重点抓好农作物与畜禽良种、农产品精深加工、节水农业、饲料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工程与电子信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通过搞好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与服务等工作,带动广大农民大面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对农民的科技文化培训。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重点抓好对种养大户、购销服务大户的教育和培训。 三、实施乡企拉动战略,靠增强城镇辐射功能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把乡镇企业建成真正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要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机制,不断强化企业的效益意识、质量意识和法律意识,规范企业运作方式,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通过产业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采取出售、租赁、兼并、破产、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改制形式、确立起市场主体地位,增强企业活力,充分调动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的积极性。二是提高乡镇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发展乡镇企业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逐步压缩质次价低的滞销产品,重点发展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储运为主攻方向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要采取购并、联合的形式,积极引导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企业,大力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集团。构筑“船大抗风浪”的强劲群体优势,增强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对那些技术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低的乡镇企业,要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加快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开发创新力,尽快开发和培育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字名牌精品。要彻底打破一些地方长期沿用的家庭管理模式,大胆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要通过引进、启用优秀企业家,尽快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要以发展乡镇企业拉动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二元结构的调整。小城镇建设要坚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特色”的原则,重点建设一批旅游商贸型、工业带动型、口岸边贸型、资源加工型、生态保护型、垦区经济型的小城镇的优惠政策,走政府引导下靠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要加大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力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构建多元投资主体,多渠道增加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四是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向城市流动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尽快消除城乡壁垒,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务市场,推进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各项配套制度的改革,大力发展劳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