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来,“三农”问题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继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之后,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各地开始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并开始进行建设试点。但是,关于如何具体开展新农村建设,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和理论思考。为此,本文拟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以及对策进行分析。 一、新农村建设的理论 各国农村建设的实践表明,由于客观条件和环境的约束,农村建设无论是长期推进还是短期突破都需要政府和财政的有力支持;而在某些情况下,动员农民、依靠社会组织和民间合作的方式进行卓有成效的建设也是可能的,关键在于找到突破约束的方法。事实上,一些著名学者和思想家已经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形成了各种理论学说。 (一)城乡融合理论 早在19世纪中期,当工业革命在欧美大陆展开时,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就注意到城乡发展不平衡或者相互矛盾、对立问题,并进行了科学分析,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在劳动分工没有充分发展时,不存在城市,也没有城乡之分;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城市,于是开始了城乡分工、对立和分离的历史。“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66年,第25页)大工业产生以后,城乡对立问题更加严重。大工业“它建立了现代化大工业城市来代替从前自然生长起来的城市。凡是它所渗入的地方,它就破坏了手工业和工业的一切旧阶段。它使商业城市最终战胜了乡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4页) 在他们看来,要解决城乡对立问题,就必须改变现行的城乡分工和分配格局、实行城乡融合、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3页)所谓城乡融合,就是农村公社“将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将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偏颇和缺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0页) 19世纪后期,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分析了发展城乡分工、实行城乡融合的路径与方法,提出了通过国家财政支持、运用先进技术和工业化成果、使农业和农村不经过痛苦而漫长的阶段而实现跨越发展的设想。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 (1881)中,马克思就俄国农村公社的发展指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36页)在马克思看来,落后的农村运用工业化成果可以转化为快速发展的优势。至于运用先进技术和肯定成就的费用,马克思说:“俄国社会有支付的义务,因为它长久以来依靠‘农村公社’维持生存并且也必须从‘农村公社’中去寻找它的‘复兴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8页)这里所说的社会支付,就是指通过国家财政支付使工业对农业进行反哺。马克思同时还指出了发行国债、将发展工业的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公社等具体的财政方式,并强调说,如果这样,那么谁也不会再考虑消灭农村公社的问题了。 1882年,恩格斯在《马尔克》这一著作中指出,德国的小土地经营制度已经过时,实行规模经营是必然趋势。而要运用农业机器来经营大农业,就必须发展农村工业、就地转移劳动力,否则就会产生更多的城市贫民。“要使这些被排挤出农业的人不致没有工作,或不会被迫集结城市,必须使他们就在农村中从事工业劳动,而这只有大规模地、利用蒸汽或水力来经营,才能对他们有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69页)恩格斯明确地提出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并举发展的思路。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国家财政支持必须同发展农村分工和促进城乡融合相联系,这包括:在农业中运用工业化的成果,发展农村工业以及改善农村条件和借鉴城市生活方式等。从二次大战后农村建设的实践看,各种方法和模式其实都没有超出城乡融合理论的思维范畴。 (二)二元结构理论 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其著名论文中首次提出了两部门发展模型——二元结构模型。刘易斯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通常由两类性质不同的部门所构成: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化的工业部门,它们形成了“二元经济”。传统农业部门生产率低,且存在剩余劳动力;城市工业部门生产率高,且基本上没有失业。当工业部门积累越高、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越多时,它的发展就越快;而当农村剩余劳力减少和不存在时,工业部门吸收劳力的成本就将提高,同时,农业部门因劳力短缺而出现农产品供应不足,于是价格上扬,城市和工业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向农村和农业转移的资源也随之增加,因此农业技术水平提高、产出增加。这一过程反复进行,最终将导致农业部门的现代化,二元经济转变为现代一元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