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对教育公平的呼唤始终处于一种理想与困惑的状态。从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文艺复兴时期维多里诺、近代杜威等倡导的“和谐教育”、“儿童中心主义”等,都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公平。时至今日,虽然教育发展的水平提高了,但公平与效率的和谐问题,仍是教育发展面临的两难问题。 一、公平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理想,公平与效率和谐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 公平与效率和谐,是近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普遍关心的重要理论问题,是世界各国在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又需要处理的两难问题。人类自阶级社会以来,因私有制、剥削和压迫的存在,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极大的不平等。在人类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中,始终贯穿着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向往。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对社会公平和正义问题进行过思考,提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表现出追求公平社会的强烈愿望。古希腊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提出过公平和正义的问题,强调公平即和谐。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等书中,认为公平就是公正、平等,强调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汇。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分别提出了“实业制度”、“和谐制度”、“共产主义公社”等设想,主张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各种奴役及不平等,使人人都有平等的劳动机会、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享受的权利和受教育权利。 效率与公平是现代社会的两难问题,能否处理好两者关系,直接关系到统治者的权力和地位。当今世界不乏统治者因为没有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而丧失政权的例证。如单独连续执政长达71年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在任期间整个国家经济实力有了显著增长,1999年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但是,由于社会分配严重不均,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贫富反差日益扩大,贫困人口占全国人口的45%,结果该党丧失了民心,在2000年的大选中惨遭失败。同样,印度人民党执政8年中,GDP年均增长达6%,因过大贫富差距,80%的民众没有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3.5亿人口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下,最终该党也难逃厄运。因此,效率与公平和谐是世界各国统治者极为关注的问题,各国统治者都试图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找平衡。教育不公平会导致社会的不公平,是因为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以及社会地位直接取决于其受教育的程度。这样就会加剧社会贫富的分化,穷的越穷,富的越富。教育的不公平危害到社会的安定,国家的安全。 由于教育的不公平会激起人们的极大愤慨和不满,从而激发各种矛盾,引发各种冲突,危害着国家的安全。基于此,瑞典社会民主党在2000年度的预算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公正和工作的关键。为了纠正现存的分配不公平,更公平地分配受教育的机会和知识,比事后对财富进行再分配更有效。”为此,社会民主党政府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尽可能地公平分配受教育机会。我们强调,教育不应把社会不公平作为借口不作为放任教育不公平,而应积极缩小其不公平因素。因为教育的不公平会加剧社会的不公平,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国家以及社会必须加快推行教育公平的进程。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适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基于国情的实际出发,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着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理念、规则和实施体系。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词,保持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石。 二、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公平与效率和谐是教育发展的永恒追求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和谐,是教育家和政治家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它既关系到教育公平和民主,又关系到教育投资的效率等问题。对此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决策,同时也反映在推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教育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依托,因此说保持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和谐,是教育发展的两难问题。 在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和谐理论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实现社会公平的理想出发,教育发展必须以公平为最高原则。这种观点主张:社会应当把受教育看成全社会成员的权利,全体学龄儿童必须有完全平等的教育机会。为实现此目标,社会应当不遗余力地扩大教育机会,增加教育投资总量,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绝对平等地分摊到所有学龄人口身上,从而实现教育机会的完全平等。这种观点被人们认为是带有强烈的平等主义倾向。第二种认为,必须以效率为最高原则,教育机会的公平程度应绝对服从经济效率的需求。这种观点主张,只有生产力得到了高速度的发展,教育公平才能有保障,否则就没有解决公平问题的物质基础。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平与效率并重、互相兼顾。其观点主张:效率是改善社会公平状况的物质保证。反之,公平又是提高经济效益的社会保证。没有效率就难有真正的公平,没有公平也就不会有真正的效率。二者相互制约、互相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