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大规模的接收改造高级职业学校,① 调整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和有条件发展中等专业学校,② 到1953年底我国中等专业学校达到650所,在校学生人数近30万人。此时我国中等专业教育的雏形已就,以专业化、单一化和部门办学为特征的中等专业教育的模式初现端倪,在此基础上理顺完善其管理机构及制度,最终确立中等专业教育体制是在1954年。 1954年正值我国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一个经济建设高潮正在到来。确立中等专业教育体制除了巩固前期改造、调整整顿的成果,指导中等专业教育健康发展之外,更重要的是将中等专业教育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发展轨道,纳入国家统一管理体系中,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学校建设的规范与控制,规范和控制人才规格质量,规范和控制学校的规模数量,这些既是国家管理中等专业教育的核心,也是确立中等专业教育的实质。 一、中等专业教育体制的定型 我国中等专业教育体制的定型可以由1954年“一会”的召开和“二文”的颁布为标志。“一会”是指全国中等专业教育行政会议;“二文”是指《关于改进中等专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中等专业学校章程》(以下简称《章程》)。 全国中等专业教育行政会议于1954年6月7日在北京召开,会期11天,参加会议的有中央和省(市)、自治区两级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以及部分学校的代表176人。会议以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为指导,在学校领导关系、加强培养干部的计划性、积极推行教学改革、建设师资队伍、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等方面作出了若干决议和建议。③ 《决定》最初由高等教育部起草初稿,经过全国中等专业教育行政会议集中认真的讨论,最后于1954年9月26日由政务院正式颁布。《决定》总结了调整整顿以来的工作成绩,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中等专业教育的任务。《决定》指出“今后中等专业教育应大力整顿并作有计划的发展,巩固已有的成绩,克服各项缺点,特别应注意确定学习年限,进一步明确领导关系,加强领导,努力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积极改进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此,《决定》对各类中等专业学校的学制、教学、《章程》、学校的领导等四个方面作出若干规定。④ 《章程》在1954年上半年经过部分学校试行后,于当年7月9日由政务院第 221次政务会议批准,11月24日由高等教育部正式颁布。《章程》是一个办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具体规定了学校的教育任务、专业设置、入学标准、学生管理、学校组织机构、管理职责、教学活动、经费来源等完整的办学要求,是指导学校办学的纲领性文件。《章程》的颁布替代了1952年7 月教育部的《中等技术学校暂行实施办法》。 “一会”“二文”标志着我国中等专业教育的定型,在我国中等专业教育的发展中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性意义。新的中等专业教育体制的建立,当时主要从确定培养目标和学制、建立教育行政体制、统一学校名称、建立完整的学校管理制度等四个方面展开。 二、确定培养目标和调整学制 1.确立培养目标 《决定》明确提出:中等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中等专业干部”。中等专业干部的内涵在《章程》中有具体的规定,即“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知识、普通教育的文化水平和基础技术的知识,并能掌握一定专业的,身体健康,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中等专业干部”(第1条)。比较1952年的《中等技术学校暂行实施办法》中的培养目标,在称谓上后者为“中等技术人才”;在内涵上前者有四个方面的变化:突出了政治理论的要求,提出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知识的要求;突出了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责任;突出了中等教育层次,排除了中等专业教育培养初级技术人才的任务;突出了干部身份,具体对中等专业干部的认定,以工业类专业为例,一致理解是工程上的技术员,即介于工程师和工人之间。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中等专业教育培养技术员的认识由此而来。 2.调整学制 学制主要包括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入学条件方面,《章程》规定:“凡在初级中学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年龄自15周岁至25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第3条)。我们比较1951年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的中等技术教育, 新的中等专业教育取消了招收小学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修业2~4年的学制,连带地也取消了当时所谓“一贯制”的学制⑤。这是因为中等专业教育不再承担初级技术人才的培养任务。在修业年限方面,《决定》规定为:“工业性质的中等专业学校的学习年限定为三至四年,农、林、医药及其他中等专业学校的学习年限定为三年,计划、经济及会计中等专业学校的学习年限定为二年半至三年”。比较1953年7 月高等教育部《关于中等技术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设置专业的原则的通知》的规定,各类学校都适当延长了修业年限,工业类的学校由3年延长为3~4年,到1956年以后工业类的学校一律统一为4年;卫生类的学校由2~2.5年延长为3年;财经类的学校由2.5年延长为2.5~3年。⑥ 在我国第一个学制颁布不到3年的时间里, 中等专业教育学制就出现如此大的调整和变化,说明当时我国中等专业教育变革的快速和深刻。 三、教育行政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