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着力协调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利益和谐与社会和谐的辩证关系。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所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从调整重大利益关系、建立均衡发展的格局入手,为构建和谐社会这篇大文章破题开篇。 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是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统一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就是保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定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全新认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是人类社会中的两大基本关系,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外在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是内在关系,内外之间互相渗透、“天人合一”才能真正亲近和谐。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类要顺乎自然;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类要跟自然界作斗争。自然界是辩证发展的,人类也应当辩证地看待自然界。人类对自然界的正确态度是:一要保护,二要战胜。保护其有益于人类的一面是和谐,战胜其有害于人类的另一面也是和谐。自然包括资源和环境两个方面,和谐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的基础上。人类只有善待自然界,自然界才能善待人类,否则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空间。只要人们能够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自然就会成为人类的挚友,让人类感受到自然的博大胸怀和优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社会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关系。只有人与自然和谐了,才能从根本上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此,需要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树立“天人合一”的协调发展理念,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必须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有机统一。过去,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片面、孤立地强调经济指标的增长,把产值看成社会发展的唯一尺度,把发展是硬道理曲解成把经济指标的增长当作硬道理,结果经济发展不得不主要依赖大量消耗资源来支撑,甚至以破坏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动力,以征服自然为目的的传统发展观,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转化为毁害人类自身的力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同时却变成了被自然征服的对象。和谐则发展,不和谐则变异,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在当今世界,新的人口、资源、环境危机使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类的全面发展”,标志着党在发展观上与时俱进的重大变革。告诫人们必须以人类的良知、远见和气魄,采取有效手段和行动,弥补前人以及我们对自然所犯下的过错。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注定要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认真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利益关系,使社会发展获得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两个硕果。 二、经济、政治、社会和谐的基础是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 构建和谐社会,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共产党人崇高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离不开社会各领域的全面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逐步实现、共产党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改革完善。因此,社会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本身特征的充分体现、共产党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不断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规律,必须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之中,计划经济的弊端没有完全消除,市场经济的机制还不够成熟,尚未形成有序的运作机制。同时,我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国际经验表明,社会矛盾处理得好,国家就可能顺利地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反之,就可能出现社会利益格局严重失衡,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社会矛盾不断增加,甚至使经济社会陷入倒退等现象。目前在社会转型中明显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杂音。表现在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多半是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状态下实现的。表现在分配中的突出问题是,城乡关系严重扭曲。城乡社会发展差距悬殊,主要表现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据专家分析,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城乡差距还可能呈扩大的趋势。在诸多的不平等中,教育差距的拉大已成为我国最主要、最显著的城乡间的差距。据统计,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1%,低于城市人口占65.4%的水平。农村人口小学文化程度占42.8%,15岁以上文盲率为8.3%,高于城市23.8%和4%的水平。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在继续拉大。西部地区有人口3亿多,占全国总人口的1/4,有土地面积近70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以上,并且具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运行的战略意义。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实行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内在的一系列矛盾逐渐露出水面,其中区域发展失衡特别是东西部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这种差距是全方位的,包括发展环境、经济和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区域过渡失衡将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地区差距鸿沟、城乡发展割裂的矛盾。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健康运行,也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因此,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逐步确定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新思路,提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目标,进一步完善了区域发展新战略,将有力地推动区域间发展趋向时间上的同步和空间上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