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党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课题,展现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要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都必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首先要求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而正确的政绩观的树立形成,除了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从主观上加强科学意识、全局观念和历史责任感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有一套用来衡量政绩正确与否和大小的制度和机制,也就是一种客观的、理性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绩效管理评估机制。本文试图从三方面提出一点思考。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政绩,顾名思义,是当政者在某时间段作出的工作业绩。包括显性政绩和隐性政绩两方面。所谓政绩观,就是当政者对如何履行职责、追求何种政绩的根本认识和价值取向。包括对政绩的本质、内涵、特征、目的、措施、条件等的整体认识和根本观念。是领导者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可以说,有何种政绩观就有何种与之相应的工作追求和施政行为。同时,也决定着获取何种政绩,创造多少政绩。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成长,也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更关系党和国家的事业的发展。因此,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及时提出了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 (一)科学政绩观的特点 科学的政绩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世界观、价值观。全面落实实事求是的方针,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关注整体与局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硬实力与软实力、现实实力与潜在实力的内在联系;着力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主张民主法制与公平正义;注重社会诚信与发展潜能的培养;鼓励继承发扬与改革创新。在这种政绩观的导向下,领导者所做出的成绩往往是既有显绩又有潜绩,既利国又利民,既解决本地实际问题又服从全局需要,既利在当代又恩泽子孙,并且方便后任、造福将来。在正确的政绩观指导下,形成的政绩总是为后人所传诵,为后任所感恩,为事业奠基础。 (二)当前政绩观中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由于“GDP万能”的思想的影响,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中,GDP就是政绩。我们不能否认GDP增长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但是,我们却往往被误导,从而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要GDP增长了,就取得了政绩。其实不然,联合国《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就指出了五种有增长无发展的情况: 一是无工作的增长:指经济增长未能创造足够的工作岗位,甚至于因科技运用和生产率提高,恶化了就业形势; 二是无情的增长:指经济增长导致了收入分配格局的恶化,财富的扩大却带来了新的贫困阶层,两极分化加剧; 三是无声的增长:指经济增长未能促进民主进程,民众的声音被经济的丰收凯歌所淹没; 四是无根的增长:指经济的增长对文化的多元性造成破坏,使得一些民族传统文化失去自己的家园; 五是无未来的发展:指经济增长对生态、资源和环境造成的破坏,严重影响了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对政绩也普遍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轻视政绩成本,不惜工本造政绩;二是轻视政绩道德,造成诚信缺失、公信力弱;三是轻视可持续发展,只顾眼前利益,不惜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四是轻视潜绩建设,只顾近期出政绩不为后人作考虑;五是轻视群众利益,为了所谓的政绩不惜与民争利;六是轻视社会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的甚至采取对下隐瞒,对上敷衍,用经济增长的喜盖住了社会问题的忧。 (三)政绩观的主观要求 任何人都有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需要得到认同和认可。最直观最简单的途经是通过创造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来实现。然而,作为一级政府,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做一些人们期待的但近期内看不见摸不着的成绩。科学的发展观提出全面、可持续稳定地增长,就是要求我们更多地创造那些既有近期成绩更有长远效果的政绩。例如:教育、科研、植树、造林、生态建设等等,都具有绩效的延时效应,即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象。如果不用全面的、发展的办法去衡量,有很多的政绩会被忽略。在惟GDP大小、惟财政收入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评价模式得到推行时,不能立竿见影的事很难被人问津,从而也导致了一些地方资源浪费、重复建设、不讲效率、污染横生的问题发生,也有地方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矛盾突出,还有“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问题。正是因为这样的问题成为全国的一种普遍现象,党中央及时提出的全党必须确立科学发展观才显得更加重要。确立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首先在主观上要处理好几对关系:即处理“民”与“名”的关系、“说”与“做”的关系、“杯”与“碑”的关系、“近”与“远”的关系、“显”与“潜”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每一领导者都要从指导思想上回答为什么要创造政绩、为谁创造政绩的问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创政绩的观念,以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和人民的利益实现作为最高政绩价值目标,而不以个人的名利和进退荣辱为怀。要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力戒空谈,把真抓实干作为创造政绩的基本途径,既反对形式主义的空图虚名,又反对官僚主义的脱离群众。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把握政绩内涵。在发展经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在提高整个社会文明程度上创造政绩。要坚持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中创造政绩。要在促进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承受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创造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