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有着深厚而悠久的小农农耕文明,长时期城乡二元分割,目前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的发展中大国,如何统筹城乡发展,使农民合理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不仅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伟大实践①。综观现有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成果,多数学者都力图较为完整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全面的内涵阐释及背景分析,并力求给出新农村建设科学合理的路径设计,虽然专家学者们对新农村建设所持观点具体表述不同,视角各异,但主要可以综合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为什么提出新农村建设 1、实现国家现代化。严书翰认为,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纵观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可以看到在工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关系,即两者的互动上存在着以下三种景象。一是在国家在工业化的初期,就出现了工业化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比较协调发展的情况。美国就是如此。1922年到192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之后,美国制定的罗斯福新政就包括了重视并支持农业发展的内容。后美国政府又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保护和支持农业的政策法规。从而奠定了美国工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二是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有些国家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是滞后的。但是,由于政府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使农业发展逐步赶了上来,实现了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西欧多数国家属于这种情况。三是相当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造成了偏重发展工业化,忽视农业、农村的发展。由于农业发展滞后,制约了工业化的速度和规模。而工业化水平不高,也就无法支持和推动农业和农村的发展。② 苗苗认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严重制约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和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基本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③ 2、缩小城乡差距。刘后平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整理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变动趋势的图表(见图1),并且指出,近几年,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3.2∶1,而实际差距可能更高。由于城市居民享受的各种福利性补贴无法统计,如教育、住房、医疗以及公共用品的消费等,使城市居民的实际收入被低估了。同时,农民的收入可能被高估,如果扣除农民收入中不可交易的实物性收入以及农民收入中用于下一年再生产的生产资料,农民的收入会更低。④ 严书翰认为,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如:社会两极分化严重,失业人口居高不下,大量失地农民盲目涌进大城市,形成了城市周边大片的贫民窟等状况。通常所说的“拉美现象”,就包括上述因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严重滞后而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弊端。⑤ 陈锡文认为,必须认真对待还在继续扩大的城乡差距。这是中央现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且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国情决定了要真正消除城乡差距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城乡差距呈扩大之势,这就需要引起高度重视。⑥ 图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变动趋势
3、扩大内需。林毅夫提出“拉动需求说”,认为2006年我国经济的宏观局面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压力可能比2003到2005年的情形更严重。产能过剩是通货紧缩的根源,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有两个,一是防止固定资产投资的反弹,二是启动存量需求。我国最大的存量需求在农村。农村的消费水平低下一方面是因为农民收入水平低,另一方面是因为和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基础设施缺乏是限制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可以启动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⑦ 李志强认为,我国农村社会正由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 广大农民对食物的支出明显下降。随着农村潜在公共需求的逐步释放,农村居民将日益成为公共需求的主体。扩大内需,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开拓农村市场。⑧邓聿文认为,很多经济学者在解读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时,把目光更多地锁定在如何利用新农村建设缓解内需不足的矛盾上,无可厚非,但决策者则不能局限于此。⑨ 4、构建和谐社会。杨小莉认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农村和谐关乎社会和谐,和谐农村的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可以调节农村现实的不和谐因素:一是生产力的不和谐,主要表现在生产主体素质不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社会需求仍有很大差距以及农民生活环境差和基础设施落后;二是生产关系方面,农民并没有获得真正平等的国民待遇,相对于生产方面而言,农民在分配方面的利益受损更为严重;三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方面,农业技术进步缓慢甚至停滞,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0) 李洛生等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农业是人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关系农村社会的稳定,关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农村和城市一样,应该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目前我国已经具备能力和条件,可以实现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历史性转变。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都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以谋求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11) 二、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理论资源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虽然只有短短20个字,但内涵却十分丰富。要求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主要内涵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三是扩大收益,促进和谐。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五是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地参与乡村的建设事业。(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