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系统全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经过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称《纲要》),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已经越来越清晰、具体。 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目标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正如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所阐述:“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理想”。实际上这是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价值追求,作为我们处理发展问题的方向,它融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价值于一体。社会学家费孝通对此说:“事实上,自从有人类形成群体以来,‘美好社会’总是群体生活不可缺少的意念。它表现为诸如神话、传说、宗教、祖训、哲学和学说等多种多样形式的价值信念。总之,它是人类社会意识中必备的要素。它不仅体现了组成群体的各个人生活上追求的人生导向,而且也是群体用社会力量来维护的人和人相处的规范。它是个人的主观意识和群体社会律令内外结合的统一体”。现在我们重提社会理想似乎与市场大潮下对于金钱的追逐相悖,但是一个没有理想的民族的确是十分危险的。针对20世纪人类社会经历的种种问题,诸如战争、灾害、贫困、环境污染等等,世界各国领袖和社会精英为在21世纪人类建设一个美好社会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在21世纪伊始,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和谐的理论并将其付诸实践,表明中国在建设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正在探索人类社会的新发展路径和方向。 第二个层次,也是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指出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实际上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诸方面具体化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第三个层次,可以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看到,就是从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把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过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扩大就业,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健全社会保障,更多地关注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针对“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问题,《纲要》提出了一系列实现社会和谐的重点工程。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内核是社会公平与价值认同 从三个层次的目标看,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既要从长远着眼,又要从现实着手。从现实入手,首先要长远结合,厘清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思想内核,应当抓住两个根本问题。 一是和谐社会的制度或体制设计,在和谐社会的体制或制度框架内,使每个人都拥有公平发展的环境,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当然这里我们不是提倡绝对公平或绝对平均主义,我们也不希望回归到绝对平均主义或大锅饭的路径上。事实上,长远问题和现实问题确实是可以结合起来考虑的,例如,贫富差距是当前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实际上也是人类长期共同面对、一直希望解决好的问题,“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包含了收入分配制度的合理性内涵。但是,人们对于当前收入分配体制的设计会影响到人类未来社会的制度框架,因为体制一旦形成,就会形成制度惯性,进入人们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当前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将扭曲未来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在这样被扭曲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下,新的制度设计要达到预期目标常常是不容易的,甚至出现制度失灵。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和价值体系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是要建立和谐的价值体系和大家共同认可、相互信守的行为准则。心灵的东西非常重要,也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维系一个民族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往往是人们内心的价值积淀,这可能是我们在谈以人为本时很少考虑到的。人是有灵性的动物。费孝通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看到这一点:“由于文化的隔阂而引起的矛盾会威胁人们的共同生存”。他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文化的,即,文化是人们的价值体制和行为模式。和许多世界领袖一样,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看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他说:“马丁·路德·金曾经说,人们之所以相互仇恨,是因为他们相互害怕。他们之所以相互害怕,是因为他们相互不了解。他们之所以相互不了解,是因为他们相互不能交流。他们之所以相互不能交流,是因为他们相互隔离。我们经历中令人悲哀的教训是,有时我们相邻而立,却仍彼此隔离,心与心之间相距千里。如果想要建立稳固的社区,我们就必须缩短这种距离”。反思“9·11”之后的美国和世界,我们不能忽视克林顿的忠告,恐怖主义这种源于文化冲突的新冲突方式,已经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最大障碍之一。在美国,甚至在全世界,社区这个概念可以指邻里、街道,也可以指国家和全世界,克林顿不会仅仅局限在微观的层次上谈和谐问题。 科学发展观更侧重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和谐社会则是着重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早在20世纪90年代,费孝通就说:“地球上是否还能够养活这么多人,现在已经成了大家不能不关心的问题了。这是人与地的生态关系,但最终还是要牵连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反映在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国与国之间怎样相处的问题,这才是第一位的问题。”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是中国,也是全世界必须面对的问题。也就是说,上个世纪先哲们担忧和思考的问题,现在已经是摆到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不得不面对,必须去解决,我们别无选择。这就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根本目的和意义。